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虚灵顶劲”?到底什么是虚灵顶劲”?

发布于 2022-06-03 00:50

什么叫“虚灵顶劲”?我的体会,“虚”是虚虚的、微微的意思,这就是“用意不用力”,不要用力向上顶。“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领起来,另一个就是领导的意思。“顶”,是指头顶百会穴。这句话的整个意思就是有意识地,微微地领起百会穴领起来后,面部就能够端正然后.领导全身进行各种运动。

当然,对“虚领顶劲”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虚领顶劲”写成“虚灵顶劲”,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这里就不多说了。

 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把头领起来呢?这是因为,头在人体中处于最高层,地位最高。头的主要作用就是提携全身,它就好像军队的元帅。头要端正,不仅仅练习太极拳要求端正,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求。头最忌讳的是偏斜、俯仰、摇晃.如果那样,不仅拳练不好.平时的仪表也不会好。


再者,从中医的角度看.头是六阳交汇的地方。中医理论讲.人体有足三阳经、手三阳经,它们交汇在头部:人体有任督二脉,交汇处也在头部。因此,头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他认为.要解决头部端正的问题,就要“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不容易理解,武禹襄对此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提顶吊裆”。他把“虚领顶劲”改成了“提顶”,这样就容易操作了。练习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很多,比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松腰沉胯”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虚领顶劲”。

这是由于头是一身的统领,中国的成语有“提纲挈领”,意思就是抓主要矛盾。练习太极拳,只要把“顶”(百会穴)提起来.这样全勇不求中正而自然中正,颈项不求伸直而自然伸直,而且.身体如悬空中,脊柱也就自然拉长.这样,练拳就会产生轻灵的感觉。

    那么,我们在练拳时如何做到”虚领顶劲”?或者说如何做到“提顶吊裆”?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操作。

    第一,两个眼要平视,这样面部自然端正。

    第二,下颌要微收,El微闭.舌抵上腭。太极拳不仅有身法的要求,还有气息的问题。任督二脉在口腔是断开的.通过舌抵上腭,就接通了任督二脉,有利于内气的循环。

    第三,脖颈要自然竖起来,不要过于用力。这样.头部就基本是端正的了。

    做到以上三点.就能做到“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头部的端正,能够做到”虚领顶劲”,也就能够做到“尾间中正神贯顶”,这样,练拳时才能够周身轻灵,做到“神如捕鼠之猫”。

另外.我们要知道,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是整体的,“虚领顶劲”与“立身中正““含胸拨背””松腰沉胯”等要领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做到了“虚领顶劲”这个要领,就有利于其他要领的掌握.而其他要领的掌握,又影响到“虚领顶劲”。所以,只注意某一点,忽视其他方面,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在练拳的过程中,特别是推手时,人们很容易犯的毛病是头部摇晃。比如,在发劲时.头摇晃;震脚时,头也摇晃。这些毛病都会影响到”虚领顶劲”这个身法要求。练习太极拳,身法很重要,头部的端正更重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重视头部的端正,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提顶吊裆,松腰沉胯,收腹敛臀,气沉丹田”。

在这里,要注意.身法上从百会穴到会阴穴.要垂直。这样才能“立身中正.八面支撑”.才能保证面部的端正,才能真正做到”虚领顶劲”。另外,在练拳时,还要微微提起罡气。提起罡气.下肢自然就稳固了。这对做到“虚领顶劲“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有些人把提起罡气,变成了提起肛门,这就大错特错了。  
 


总之,做好“虚领顶劲”要从整体上要求,不能只是强调某一点。在整体上做到了太极拳的各种身法要领,也就能做到“虚领顶劲”。还要和拳式动作结合起来,时刻注意“虚领顶劲”.把精神提起来,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曾乃梁:“虚领顶劲”的三个好处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做到“虚领顶劲”,有三个好处。首先.做到“虚领顶劲”有利于动作的规范。太极拳的身法要领有“立身中正”“中正安舒”等,那么,怎么才能做到 “中正安舒”“立身中正“呢7最主要的,是头要领起来。头是一身的主帅.做很多动作都是头领起来才能完成的,比如.翻跟头,必须低头团身,头领着身体翻过来;如果脖子挺直,头不领.就翻不过来。

武术中的一些翻转动作,也是需要用头带领的。太极拳强调”虚领顶劲”,就是要求头虚虚地领起来,这样就能有利于动作的规范,有利于“立身中正”。如果打拳时摇头晃脑,那么就很难做到立身中正。所以,“虚领顶劲”是规范地练习太极拳的需要。另外,做到“虚领顶劲”,还能够把人的精神提起来,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和武术的韵味。

    其次,做到“虚领顶劲”有利于阴阳平衡。外形上的“虚领顶劲”和内在的阴阳平衡有什么关系呢7这是许多人不太了解的。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重视“气沉丹田”,都讲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但大都不重视“虚领顶劲“。其实,“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相反相成的。如果只重视“气沉丹田”.没有向上的“虚领顶劲”,那么,阴阳就不能平衡。

沉和领是相反的。太极拳充满了哲理.太极拳是智慧之拳,是哲理之拳。太极拳包含了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在这五个方面.哲学是统领。哲学的核心,我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到太极拳中.一个是相辅相成.比如手向前挤,另一只手要辅助;还有捋的动作,这些都是“相辅相成”。但是.太极拳更多的是“相反相成”,比如:野马分鬃,一手捌,一手采,这就是相反相成:还有很多动作都是有对拉拔长的动作意识。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也是一种相反相成。只有做到既“气沉丹田”又“虚领顶劲”,才能达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养生健身的关键。因为“虚领顶劲”是阳气上升,“气沉丹田”是阴气下降。阴升阳降,阴阳平衡,生命才能旺盛。人们说:“生命在于运动。”我认为,生命在于有氧运动.更在于阴阳平衡的和谐运动。

    第三,做到“虚领顶劲”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为什么“虚领顶劲”能提高生命质量呢?因为“虚领顶劲”锻炼了人的精气神。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练习太极拳能够涵养人的精气神,其中的关键就是”虚领顶劲”这个要领。

练习太极拳注重眼神,要眼领手随。而做到眼领手随.就要求”虚领顶劲”,把精神提起来。另外,太极拳还要求“神宜内敛.气沉丹田”。这个要求能提高腹脑的机能。

我认为,人不仅有大脑,还有腹脑,古话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说人的学问是藏在肚子里的。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太极拳通过”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能加强内脏各个器官的功能,对人的大脑有保健作用,所以.我认为人有腹脑。

中医讲:神聚则生,神散则亡。“虚领顶劲”有利于神意的锻炼。所以,太极拳能够养生,除了锻炼肢体、有氧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人的精气神。而锻炼精气神的关键是“虚领顶劲”一一精神领起来了,人就精足神聚,自然能长寿。如果练拳时低头猫腰.或者摇头晃脑.则精神萎靡,神意涣散,那就不利于培养人的精气神。

    “虚领顶劲”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微收下颌。
   古人在遣词用字上非常准确,用了“虚领”两字。现在的太极拳家,也想换一个词来表述,但是.都没有“虚领顶劲”来得贴切。比如“顶头悬”也是这个意思,说头好像被悬起来一样.但是.还是没有”虚领顶劲”贴切。所谓“虚领顶劲”.就是头顶虚虚地领起来。做到这一点,其要领就是“微收下颔”。

    打拳时,不要仰头,仰头和“虚领顶劲”是相违背的;也不要低头.低头也是和“虚领顶劲”相违背的;还不能脖子用劲,僵硬了.也和“虚领顶劲”相违背。”虚领顶劲”的关键是项直,要避免颈项疲软疲塌。项直,就是顶劲领起,百会穴朝天。

同时.还要避免强项僵直一一也就是脖颈过于挺直。做好这个要领的关键,就是“微收下颌”。下颔微收,神意贯顶.就做到了“虚领顶劲”。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微收下颌.这样.你就能时时刻刻做到“虚领顶劲”,提起精神:这样,也就把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引入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

    其实,生活中许多地方要求你收下颔.比如京剧的亮相动作.要求收下颔:长拳要求收下颌。练太极拳时.为了不至于动作过度,我认为要”微收下颌”。这是由于太极拳是柔和的运动,要无过不及,所以要“微收”。我主张太极拳生活化一一平时的行止坐卧,以及在和人聊天时.都注意“微收下颔”。

微收下颌,神就贯顶,气就下沉。这样,就能时时刻刻练习太极拳。我倡议拳友们也要把太极拳生活化.要用心意练拳,要把太极拳的要领运用到生活中,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比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等要求.在行止坐卧的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到。当然.个别的时候,身体也是有斜的姿势的。但是,这是斜中正一一不管身体如何歪斜.百会穴和长强穴都在一条直线上。李天骥老师在世的时候,就强调了这一点,说这叫“中正之偏”。拳式中的海底针、击地锤、斜飞式等.都是这种“中正之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微收下颌。

    因此,我的体会是.做到“虚领顶劲”,就是要微收下颌。微收下颌,头正项直,自然就做到了“虚领顶劲”。这样.就能做到形正劲整,气血通畅。

吴式太极拳讲究柔化,要求劲力“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要节节贯串。在劲力的运行中.“顶劲”为梢.“顶劲”为先,要虚虚地带领周身的劲力运动。另外,拳经上还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是告诉你.有上就有下,顶劲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