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需求把控和用户服务

发布于 2022-06-03 03:16

感觉这两年来写的需求,都是在不断的踩坑,然后爬出来,再跌进去,再爬出来的过程。


我喜欢提需求,欲望很强,但往往又是一个很纠结的人,往往拿不定哪些是刚需,哪些是伪需求


或许是自己对需求的把控不够,对产品的思考不足,对周边优秀产品体验的过少,项目组效率不高等都有关


最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同学们说,这个用户是傻X,这个用户有毒吧等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针对需求把控用户服务这两点,今晚花点时间整理下我的想法,希望大家看看,对大家有所帮助,至少不要继续骂用户是傻逼了,反而是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


1、如何判断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 刚需,不满足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淫欲、懒惰、贪婪、饕餮、傲慢、暴怒和妒忌

  • 痛点,强需求或弱需求;是可有可无,还是必须有;痛点对于用户而言,好比“眼中钉、肉中刺“

  • 高频,高频绝对是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否则做得再多再好,用户不用,也不会产生多大价值


2、如何快速切换小白思维?

  • 不要将自己的身份放得太高,不要过于看重个人感受,避免知识的诅咒,要多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 避免惯性思维,逃脱知识诅咒,和真实用户或者绝大多数用户站在同一个思维高度上思考问题,要接地气,我最近在和美术讨论的时候,经常发现项目组内都会有很大的思维误差,这个需要摆脱

  • 培养小白心态,多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取去当小白,记录自己小白习惯,然后带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3、如何打造同理心?

  • 日常工作生活中观察自己作为普通用户的产品体验和感受,并不断扪心自问:“我的感受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感受吗?”我们经常做一些自以为是的需求,总觉得做了用户就会用,就有效,错觉

  • 精神分裂法:一个“小白用户”笨拙地使用这个产品,另一个"产品经理"则会很冷静地看自己如何使用这个产品,我最近和开发沟通,美术沟通闹得不开交的时候,我就精神分裂一下,换位思考,挺有效。

  • 隔岸观火法:“隔岸观火”就是远远地看,观察用户操作的步骤,掌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想法,用户会用脚来投票,我喜欢看用户的行为,后台有很多数据分析,虽然后台很挫,但是我们还是得多开用户怎么做的,操作顺序是怎样的,厉害的话直接进游戏感受,不过用户用脚投票,多看数据最好


4、如何做好用户反馈?

客服或用户中心,后台反馈系统

  • 认真、诚恳地对待用户,只有通过长时间地和用户交流,才能掌握最真实的用户反馈

  • 辩证的看待用户抱怨,有用户抱怨,则说明了两个问题:产品有需求;产品有问题。

  • 不要受用户情绪左右,如果用户对你的产品压根儿没有兴趣和需求,可能连吐槽都懒得去做,有情绪都是好用户。


论坛社区,社群管理

  • 假设每天我们能够从社区中收集到100条用户反馈,而在某版本发布后,我们收到了200条或300条用户反馈,那这版本一定出了问题

  • 论坛社区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和用户很热闹的聊天,玩耍,做活动,不断验证产品需求创意的地方,很多想法我们都可以在社群先做,然后有效再开发,效率更高

整理反馈,梳理优化点

  •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反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曝十寒,不可朝兴夕止

  • 不只是平息用户的怒火,更要了解他们生气的根源,找出这件事背后暴露出的问题

  • 问题源头把控,是产品功能问题、还是服务问题,还是其他问题,用从根源上解决


5、在产品需求设计时不能假设

  • 第一,假设用户一定会很喜欢某个功能,但这很有可能是伪需求

  • 第二,假设用户一定会理解这个功能的使用方法,而事实上很多功能都隐藏得很深,普通用户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比如我们的礼包入口,活动入口等,参与率低的时候,多思考下

  • 第三,假设用户在使用这个功能时,能够完整地体验整个流程,比如很多用户有奖励都不会兑换

  • 第四,假设用户在使用产品后能够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容易陷入“用户需要遵循我的思维路径”

  • 产品的好坏,并不由产品制作者决定,而是由用户需求决定。


6、我们如何能找到创意源泉?

  • 需求创意灵感从哪儿来,我喜欢看用户反馈,抱怨是产品研发的灵感来源,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 需求根本是解决用户刚需,所以前提一定是找到用户的痛点在哪里,梳理用户问题,找到共性痛点

  • 寻找用户痛点的灵感来源无非“一里一外”两方面,“里”就是我们自己发现的,“外”是观察别用户的行为,揣摩用户的想法,倾听用户得来的。


7、我们要怎么对待用户的抱怨?

  • 脸皮要厚,不要怕挨骂,既然产品存在缺陷,我们就要有勇气承受用户的各种不满情绪,用开放的胸怀倾听客户的抱怨甚至谩骂。

  • 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客户,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在意的人,没人批评你是件很恐怖的事,迟早有一天会摔得很惨

  • 被批评并不丢人,如果出现小错误后不能及时修正,由小错酿成大错才是真正丢人的事情。

  • 是否接受他人的批评,与自尊没有丝毫关系。真正自尊的人,更要接收来自多方面的声音,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增强自己的判断力

  • 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独立产品观,不能百分之百地吸收用户的意见。

    • 兼听则明,面对批评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即使已经做得很好,也要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要急着替自己辩解

  • 偏听则暗,要多听用户的批评意见,但是又不能完全被某些用户牵着鼻子走,“兼听则明”和“偏听则暗”的关系十分微妙,但并不矛盾


8、如何看待一个需求不停的改来改去?

要有反复“折腾”的大心脏

这就好比女人生孩子,第一次生孩子要十月怀胎,第二胎同样需要十个月,绝对不会因为已经有经验就可以少怀几个月。


持之以恒,不要害怕重复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在一个点上形成足够的压强,持之以恒地将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


抱怨: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简单地重复,枯燥无味没意思。如果觉得这种重复(仅是简单的重复)毫无必要,那应该想办法优化它。但如果这种重复是必要的,比如像打球一样必须重复才能找到手感,那就必要深入思考一下,如何用我们头脑在这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积累,为未来打下基础。


9、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

忘我,做产品的旁观者

  • 大多数用户不会按照行业专家的想法去评价产品,也不会按照产品经理设计的逻辑去使用产品,用户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 忘掉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没有耐心、脾气很暴躁、在电脑和手机操作方面不太灵光的“小白”,像一个旁观者那样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

克服“成功的幻觉”

  • 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产品,同时对新产品的不完美也有较大的接受度

  • 永远不要翘尾巴,永远不要得意,永远要抱着一种战略精神


保持好奇心

  • 对于很多人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好奇心的逐步丧失。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收获会越来越多,但是失去的也会越来越多。

  •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变得司空见惯,甘于接受现状,甚至还美其名曰“成熟”,但实际上这叫“世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