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人,心理咨询有用吗?
发布于 2022-06-03 02:46
按:来访者个人信息已隐去,并征得授权发表;行文时专业性和可读性兼顾。
B女士拥有很多女人想要的一切:美貌、财富、地位、家庭、学识见识、豪宅豪车等等,却因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爱打人的事情,使自己羞愧难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事情是这样的,B女士收到儿子所在幼儿园的口头通知,称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已经激起了公愤,如果问题再得不到有效解决,将被勒令退学。对B女士来说,幼儿园可以随便换,但接受不了这种令人特别难堪的问题解决方式。
初次访谈,B女士就迫不及待地表达了内心的焦虑、沮丧和挫败:“我都不敢接电话了!我不知道孩子又惹什么事了,又是哪个老师和家长打来的投诉电话!我也不好意思去幼儿园了,我无法面对老师和家长异样的眼光,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没法见人!”
据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家里就时有发生,上幼儿园后,日渐明显。开始只是偶尔接到老师、家长的投诉电话。上中班后,愈演愈烈。投诉电话有时一天要接好几个,B女士根本无法安心工作。
至于孩子的父亲和其他家人,起初并没有太当回事,后来恼羞成怒,对孩子又打又骂,这种方式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全家人想了很多办法,仍收效甚微。最后才通过熟人找到我,尝试寻求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
攻击性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现象,成因复杂,容易引发不良的后果,长期以往,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因此,我经常提醒家长,对待儿童的攻击性,既要观其行,更要思其“后”——要善于解读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到有攻击性的孩子健康成长。
让我们来看看发展心理学理论上对攻击性的不同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跟性一样,是一种本能;梅兰妮·克莱茵认为,攻击性等同于嫉妒、恨和施虐;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是一个婴幼儿具有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一种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海因兹·科胡特认为,攻击性是儿童对不友好环境的反应;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攻击性是人格认同的结果;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攻击性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还要用心读懂夫妻双方两个家族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才有可能对来访者有一个全面、准确和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我给B女士做咨询也是如此。我们从她那位被幼儿园里所有的人称为“纨绔子弟”的孩子谈起,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终于探寻到孩子攻击性产生的根源。
B女士出生于条件优渥的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母亲很漂亮,年纪轻轻就嫁给了大二十多岁的父亲。母亲强势,对父亲轻则喝三吆四,重则动手动脚;母亲对自己的管束严厉,要求自己不要跟普通人家的孩子玩,不准穿裙子。父亲不懂得表达情感,并显得“懦弱”,任由母亲各种“作”,B女士小时候也觉得父亲没有“南下干部”的样子。
B女士的丈夫是个从草根逆袭成功的“凤凰男”,企业高管,比自己大十岁,非常优秀,是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公公以前是个铁道线上的运输工人,工作一趟需要外出半个月,婆婆在家照顾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公公每次出车回家,都会给孩子带各种好吃的,但也经常对孩子非打即骂。丈夫小时候既盼着父亲回家,又害怕父亲回家。
孩子的出生,激发了夫妻两大家之间的矛盾。B女士的母亲认为,女婿家没什么文化底蕴,女儿的优秀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嫁得好也是自己慧眼识珠的结果,所以,这个外孙必须要由她自己来带。而她的公公则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很优秀,自己的孙子怎么可能由一个女人去带。B女士的工作很忙,休完产假后就直接上班了,孩子就交由公婆和父母轮流带。
成年人之间的妥协,换来了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但两个家族几代人的心理遗留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汇集到了孩子身上。对此,父母没有丝毫的警醒、觉察和反思,更谈不上未雨绸缪和防患未然。很多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就是这样被掩盖起来,直到因环境、人际和适应等各种外在因素而引发,攻击性只不过是其中表现形式之一。
在心理咨询中,梳理清楚一个人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很多问题及其根源便随之水落石出。B女士这边厢,其一,虽然父母都极宠爱自己,但父母关系不和谐,一个强势控制的母亲把持了一切,以爱的名义剥夺和限制了一个女孩子的天性、自由和权利。
其二,B女士从外人眼里的羡慕中所获得的优越感,难以填补其内心的失落、孤独和无奈;特别是母亲挂在嘴边的那句:“要不是为了你,我会跟这个糟老头过到现在?!”,使其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才使爸爸妈妈都过得不开心。
其三,B女士在情感上同情父亲,站在父亲这一边,却不喜欢父亲的“懦弱”,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像别人的爸爸那样有“男子汉”气概。虽然对母亲的种种说辞和做法反感和愤怒,却很享受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照顾,很享受母亲把自己奉为公主的感觉。
丈夫那边厢,也是有一些从骨子里带出来的东西。其一,父亲出车工作的艰辛,母亲在家任劳任怨,生活的拮据,身份的卑微,要从这样的家族实现逆袭,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辛酸,自不待言。这种逆袭,因过度认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而掩盖其施虐受虐的人格倾向;另外,成功来之不易,对眼前拥有的一切便看得重抓得紧,使其难以在为人父母上舍得花时间精力,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其二,虽然那是一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但父亲毕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保证一家人的温饱;母亲性格温和,勤劳朴实,对于排在三个女儿后面的男孩,给到他的爱和照顾应该不少。这是其人格发展水平较高,自我功能较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心理条件。
其三,其父亲半个月才回家一次,陪伴孩子的方式很极端:要么给糖吃,要么打骂人。这种爱与恨源自同一个人的矛盾型依恋方式,跟B女士类似,也导致了同样后果,就是把依恋对象好的坏的一股脑的内化吸收,宠孩子与打孩子集于一身,什么时候宠什么时候打,则随心随性着来。
其四,其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严重低估了暴力(攻击性)在其人生中所起作用。因为父亲不在家,其经常受小朋友的欺负,“经常打架,从小学打到初中,打遍天下无敌手。”“在高二的时候,一个人打了一吨的煤球。”诸如此类的事情,多次在老婆孩子面前炫耀。其一路逆袭成功的心理动力、是否源自对父亲暴力(攻击性)的过度认同?抑或是对攻击性进行心理防御(升华为努力学习)的结果?
其五,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自我评价背后,到底承受了多少煎熬、屈辱和抗争?又到底赢得了多少鲜花、掌声和荣耀?被两代人奉为圭臬的暴力(攻击性),能不被孩子无意识地认同和内化?一个觉得自己父亲太“懦弱”的女性,选择嫁给了一位很有“男子汉”气概的丈夫,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这样一位母亲,会不会也有意无意地对孩子的攻击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是借助另外一双眼睛审视自己的生命。可能是B夫妇都听过我的讲座,比较认同我的观点,加上B女士有着一个精神分析式的头脑,让我们的咨询多了一份默契。随着工作的深入,咨访双方达成了新的咨询目标:争取孩子上小学之前,基本解决其攻击性行为问题。
为此,咨询师拟定了如下工作计划:以B夫妇的人格成长为核心;以亲子重建安全依恋为重点;把核心家庭定位为教养孩子的主要场所;与双方老人划清各自心理边界;着力改善核心家庭的互动模式;通过理解、容纳和化解孩子攻击性,来提升为人父母的心理功能等等。
也许是我那句“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警醒了B女士,也许是咨询以后母爱被唤醒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成功过的人更容易放下眼前利益,在咨询进行了两个月后,B女士便毅然辞去了自己高管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把孩子接回家自己带,并把咨询由每周一次改为一周五次。
半年之后,孩子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与父母的安全依恋逐渐修复,已经能跟小区里的小伙伴开心地玩在一起。B女士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认为有必要换一个幼儿园,咨询师也认为,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当我们看到一个曾经被嫌弃的孩子,在经过心理辅导后,能以不同的状态重返幼儿园,开始崭新的童年生活,大家都深感欣慰。
与B女士的咨询进行了三年。咨询结束后不久,因工作调动,他们一家搬到了上海。一年后,B女士发信息告诉我,孩子在新的城市和学校适应得挺好的,跟老师和同学也交上了朋友,成绩也不错。她在信息的最后说:“三年的心理咨询,挽救了孩子的一生,赋予了我新的灵魂。真的很感谢您!”
“不是我的功劳,一直都是母爱在哺育孩子的生命,也一直是因为孩子,我们才如此的努力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的回复,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向所有来访母亲的诚挚敬意!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