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场争论:贫富差距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二)
发布于 2022-06-03 06:38
袁大成:贫富差距大,社会就发展快?为什么? 逻辑在哪里?
林泉散人:人都想发财,看见别人发财就眼红。例如,-块儿长大的发小里,有一-位发财了,于是大家也会努力发财。再例如,过人民公社时代,社员收入差距不大,农民“出工不出幼”。包产到户后,有人发财了,于大家都努力干活,许多人也发了财,最终结果是生产发展了,几千年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也不是差距不是越大越好,有一个”线性区间”。
在大锅饭平均主义时代,大家干不干都-样,收入没有多少差别,于是生产队里懒汉多。但每人只有不到一分地的自留地里,大家都认真干活。结果是,自留地干得好的家庭,有不少外快收入补贴家用。而干的不好的人,仍然受穷。其实,前些年的农村,非常穷的家庭,除非家有病人,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懒,不好好干活所致。
袁大成:我认为,当初农民懒是对的,没有必要把农民-年365天都赶到地里干活,就算因此一亩地能增产365斤粮食,一天的劳动价值- -只值- -斤粮食而已, 岂能不穷?
农业生产的特点就不需要人整天下地去刨地,现在农民很少下地干活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比原来好多了,并不是因为包产到户后让农民更勤奋地下地干颓多打粮食带来的,而是农民有了自由,天下地干农活了,他们进城务工,即使当保姆,现在一个月收入也比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一年的收益还多,这当然不是包产到户的初衷,但是包产到户歪打正着,给农民了自由,可以花更少时间在地理干活,进城务工,才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收入。
人们常常把事物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事物的本质。比如,在中国改革初期,有个著名改革派知识分子(名字-时记不起来了),他们去-家亏损严重的国营企业参观,看到工人们无所事事不干活,所以认为是工人们偷懒造成了企业的亏损,涨打破大锅饭,才能克服人性之懒。他们没有深入想下去,造成工人无所事事不干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些工人们之所以无所事事,因为厂的产品已经堆满了仓库,干活越多,亏损越大;产品过剩的原因,也不因为生产力太发达,而是因为市场上的购买力不足造成的。
而市场上购买力不足,因为指导经济的思想依然是那一套减少工资成本,拼命追求积累的微观资本主义企业经济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国家经济,使得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大厂,一个驱使着亿万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必然导致了经济失衡,市场疲软,生产过剩,企业亏损。
太勤劳反而常常阻碍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80年代初,我同学所在的陕西省汽车运输大队,于运输活计纱,而陷入亏损。原因是汽车竞争不过那些拉架子车的勤劳的工人们,那些工人们可以为了几元钱而在烈日下勤劳干活,汽车一动光有钱就几十元,当然竞争不过廉价劳动力优势了。
林泉散人:当时大部分消费品还要票,布票,粮票,油票、棉花票,肥皂票,糖票,等等等等。如果不用票证控制,那怕工厂里那些库存积压的劣质产品,也会卖光抢光。
袁大成:那是表面现象,我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一文,里面有一段回答了这个问题,是一个三线战友当初这样争论的。
当时大多数产品比如肥皂火柴之类,即使不要票证,买光了有什么不好?正好可以扩大生产,增加产出啊,为什么要拿票证限制?同时有那么多的人却没有工作,只好动员下乡劫食农民地里那点粮食?都是愚蠢惹的祸。即使许多农产品,不要票证大都也够,比如当初每人每月一斤糖票,很珍贵,没有人舍得不用。真的放开来卖,多少人月月吃一斤糖呢?
粮食许多人吃不了定量,许多人不够吃,定量却一样多,整个70年代,城市人基本吃的是3年以上的陈化粮,中国人太重生产和积累,经济思想还是农业时代的。
当初重生产,轻消费到如此地步,每年公布的经济成就都是猪的存栏数,而不是出栏数,饿着肚子喜看猪的存栏数上升,猪成了肥料厂,而不是提供肉食。积累狂到如此地步,真是糊涂。
不够就生产,既然有能力盖五星级宾馆,又有大量的劳动力在闲置,为什么当初人均住房面积那么少呢?
都是勤俭持家那一套用来指导社会经济的结果。
林泉散人:存栏数是为了交账,实际上不要票的肉买不到。饭馆倒是不要肉票(有一段时间要), 但饭馆太贵,没几个人吃得起。
袁大成:只要想着如何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思维就进入微观经济的思维隧道;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是不同的体系,微观经济的许多概念是不能用于用于宏观经济体系的。
林泉散人:而且,即使饭馆里的肉价格低到大家吃得起的地步,也根本供不
起市民需求。例如西安这么大一个城市,只有不到十家稍微大一点的饭馆(归市饮食公司所管),和六七十家小饭馆(归四个区所管)。
袁大成:在植物所时,我给你看的我写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就说了不能用把“积累”呀等等微观经济的概念用于宏观经济。
林泉散人:当年的经济"鸟笼”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
袁大成:中国当初是少着缺那,这正是大发展的空间,又有那么多的劳动力闲置,既然有短缺,比如城里非常缺住房,为什么不生产呢?
袁大成:不是"鸟笼经济”有什么错,经济学理论依然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那一套,为了积累而维持廉价劳动力优势。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的批判》中,也是用微观经济的思维在谈宏观经济的。现在的右翼经济学家们也是思想受微观经济经验的束缚,而左翼经济学家们,更能从宏观经济整体论分析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悖论就是对资本家企业经济正确的观念和操作,却导致了宏观经济失衡,造成了市场萧条,最后也导致了企业破产。
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愚昧的曲解,这个解释导致了更残酷的资本主义剥削,降低了社会进步指数。
林泉散人:中国近代有了宏观经济数据以来,什么时期的基尼系数最大?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外行,想了一下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发现:很可能中国基尼系数最大的时期,题后期到1976年9月初这段时期!这段时间的基尼系数,应当超过0.9!
你如果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更大,贫富差距更大,那么按照你的理论,贫富差距越大,发展越快,不是更好吗?
这与你的另外一个观点,说当初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人人懶惰,所以发展慢,不矛盾?
自由党一直想用商业性质的私人资本保险,逐渐取代工党政府的全民公费医疗体系。
自由党以为这样可以省钱,实不然。美国就是商业医疗保险性质的制度,结果医疗开支世界第一,占美国的GDP的16%,达3.2万亿美元,平均每个人超过一万元,因为商业性质就包含了利润,包含了医院和保险公司的利润,势必造成医疗开支大升。而全民公费医疗的英国,因为没有医疗产业的利润,人均医疗开支不到美国的5%。
医疗产业化的政策,只又多了一个制造亿万富翁的产业,只能加大社会的医疗负担,并且让穷人得不到医疗保障,非常愚蠢的政策。
对于脑子里充满偏见而不能客观思维的人来说,举例也无法说服他们的。比如我对那些把私有制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要素的人,举出墨西哥为反例。实际上私有制国家比墨西哥搞得差的国家比比皆是。其实要不了这么多的反例,根据波普尔的逻辑实证论,只需一次反例,就足以证伪某个理论。
我支持国有制,主要是因为哪怕国企的利润再多,理论上应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用于公费医疗、全民养老等开支。否则农民老了,没有养老金。私企连自己的员工都不愿意缴社保费,之后还不是靠国企上缴的钱来补贴。如果全面私有化,这些社会保障开支更没有了来源,等富豪们慈善捐款?那可太天真了。在私有制社会,利润的相当大部分会沉淀出货币循环,造成了市场上通货紧缩,市场萧条,商品过剩,经济下行,甚至崩溃。
现在中国有六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九亿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造成了中国内需不振,经济乏力。但是,中国的银行里有200万亿存款,许多都没有再进入货币循环。在我看来,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死结。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机制必然导致了市场萎缩,经济下行,直至崩溃。
袁肠:为什么非要在很烂和挺烂之间做选择呢?一些合理的意见在这个陷阱里面浪费了。
袁大成:根据逻辑实证的方法学,证伪一个理论,只需-个反例就够了,且不说私有制搞得很差的国家比比皆是,足见私有制并非是搞好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个我在《关于中国经济对话》的有关章节也讨论过了。
袁肠:这个不是很建议扩大范围,容易失焦?
袁大成:没有失焦。我的宏观经济理论一个重要的基点就是货币循环。我支持国有制,主要是因为不怕国企的利润有多高,理论上应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用于公费医疗、全民养老等开支,让货币全循环。否则货币就会越来越多地以利润形式积累在私企中,造成了市场上通货紧缩,市场萧条,经济下行。在西北欧诸国,由于左翼社会党的社会主义财政的介入,克服了私有制经济所导致的市场萎缩和经济下行,才有了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企业大部分还是私有制的,所以造成了社会撕裂和政策动荡,加上全球化以来,方国家的私人资本纷纷出逃到那些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国家,造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制造业的流失。这就是宏观国家社会主义与微观企业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所以,企业还是国有制好。否则,中国的私人资本也会跑到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国家,即使在国内私企也有许多方法偷税漏税,哄抬物价,腐化干部,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