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时间‖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发布于 2022-06-03 08:50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出自《春秋》


释义】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变成聋子,带着私心去思考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延伸】私心愈大,则公心愈小;私念一多,则公念必少。为官从政者厘清公与私,就能因公生廉,因廉生威,从而得民心、得长久。从舜帝践行“只为苍生不为身”到韩非子提出“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从刘安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到苏辙谆谆告诫为官者要做到“不以私爱害公义”,无一不是在说明为官从政心底无私的重要性。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郎、八一巡抚……历史上众多良吏能臣在处理公私问题上展现出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境界,跨越历史长河始终闪耀着光辉。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件特殊的“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他外出遇到小偷,私款被偷,公款还在。返回时,他本可以先用公款垫买车票,回去后再补上,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收好公款,徒步走了回去。可见,在他心里,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
公与私都是合理的存在,每个人合理合法的私人权益都应当被承认与保障——正是无数平凡人的小幸福汇成了国家的大美好。正确把握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在于公私之间必须泾渭分明,这是对私的基本约束,是私必须遵守的准则。“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私心愈大,则公心愈小;私念一多,则公念必少——对于私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私而有度、私而有道,无损公利、无害公益、不坏公序,如此才能做到取舍有据,不为私所挟,不为私所累。

感悟】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密云黄家山松塔露营正在全力打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