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刘邦的人都知道,刘邦在开国之后,就开始诛杀对自己江山有威胁的功臣们,大部分的功臣都没有幸免遇难,只留下了极少的部分,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刘邦在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之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其中原因。
张良不恋权。张良这个人很有计谋,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张良的神算是出了名的,不过此人没有做官,在刘邦手下一直是借士,意思是借来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的司徒,后为刘邦做事,虽然参与军机,可惜没有什么职务。这让刘邦很放心。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会带来厄运,一个人特别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张良有多么能忍呢?说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张良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非常不情愿,但他忍了,捡起鞋递给老头。谁知,张良帮老头捡了鞋后,老头又得寸进尺,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本来很气愤,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后来,老头给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如约而至,老头却次次说他晚了,让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张良都忍了。因为他的忍,张良最后得到了《太公兵书》。正因为有了这个物质,而且还从中受益,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后来刘邦封一个小县城给他,问他又是有什么问题吗?在外人看来,张良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可谓是功不可没,怎么就得到了怎么点的赏赐呢?于是张良称自己的身体不太舒服,就避免谈论这个话题。后来的张良就留守在了县城,很少的参加朝廷事宜的讨论,哪怕刘邦多次的召见,最后都是以生病的理由推辞了。
以上就是张良能够善终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也!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