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端午习俗知多少?

发布于 2022-06-03 11:13














古时候端午节,除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许多驱毒保健的习俗,更像是一个“卫生节”。五月天气渐热,毒虫变多,病毒活跃,古人视为“毒月”或“恶月”,而五月初五又是九毒之首。《风土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据《太仓县志》记载,古代太仓人“端午节这一天,大门上要悬挂菖蒲、蓬艾、蜀葵花、大蒜,据以辟邪。还要贴由道士画的符纸、挂跷脚钟馗像,以示驱鬼。妇女们用彩绸丝绒制成小粽子、老虎头和网樟脑、网大蒜等小饰物,佩挂小孩肩头或胸前。正中午,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写一'王'字。还紧闭门窗焚烧苍术、白芷等烟熏一遍。”这种种习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挂菖艾




端午时节,太仓人家都忙着采摘菖蒲、艾叶,并把二者结成束把,高悬于门框之上,用来辟邪驱瘟。《浏河镇志》记:“端午节,旧时民间家家门口挂菖蒲、蓬艾、蒜头等。”此俗流传至今,每逢端午,岳母总会在我家门上挂一束菖蒲艾叶和蒜头。


悬“艾虎”戴虎头帽




古人认为老虎的形象也能祛病消灾,猛虎能食百鬼,亦能镇压“五毒”。明《弘治太仓州志》记:“五月五日,门悬艾虎,或贴丹书符。”人们用艾草编结成“艾虎”,还有软布缝制的“五毒老虎”。“儿童穿黄衫,戴虎头帽;抱在怀中的小孩穿虎头鞋,以之避邪。”(《新塘镇志》)


收割草药




菖蒲为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有毒植物,根茎毒性较大。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艾草又称艾叶,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含有胺油酸、侧柏醇等成份,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菖蒲和艾叶都含有芳香油,利用二者特殊的香气,也确有“辟邪驱瘟”之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

收割草药。端午这天,也是古人收割草药的日子,明《嘉靖太仓州志》载:“五月五日,午时则收百草蓄以为药。”



食“五黄”避“五毒”




食“五黄”避“五毒”。古人称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为“五毒”。民间用“五色五黄”来避“五毒”。端午节午饭一般喝雄黄酒,吃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合在一起凑成“五黄”,意指“五王”,用来镇妖压邪、避恶去毒。

1

食黄鱼

食黄鱼是太仓独特的食俗。五月,恰逢黄鱼集中在长江口产卵,容易捕捞且产量高。清代太仓文学家陆世仪《端午日忆往事有感》诗曰:“东国繁华自昔推,况逢佳节胜情催。江潮夜涌牙樯集,海市朝开石首来。宝胜金符妆阁启,旌幡箫鼓画船迥。追思盛事应难再,剩有菖蒲浸酒杯。”明《崇祯太仓州志》曰:“五月五日,虽贫家买石首鱼烹食,俗呼黄鱼。”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买,即使贫困家庭也买。《沙头里志》也记:“虽贫必买石首鱼食之。”暮春时节“拔咸鱼”,端午家家食黄鱼。黄鱼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2

食咸鸭蛋

《双凤镇志》记:“端午节,旧时,各家吃咸鸭蛋。”咸鸭蛋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新塘镇志》也记:“端阳节,中午饮雄黄酒,吃咸鸭蛋,意赏端阳。至上世纪末,吃粽子、吃咸鸭蛋等风俗还存在。”

3

饮菖蒲雄黄酒

饮雄黄酒的历史悠久,早在《抱朴子》一书中就说,服雄黄可以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还可使“百病除”,并强调“菖蒲益聪”。明《弘治太仓州志》载:“五月五日,餐角黍,饮菖蒲雄黄酒。”明代太仓诗人周复俊《端阳憩龙蟠寺忽忆陈雨泉宪副》诗中有“寻幽依静宇,节序已端阳。蒲酒为谁绿,松风犹自凉。”的诗句。但饮雄黄酒只在端午节当天,其他时间并不饮用。明代太仓文学家王世贞《端午日小酌》诗曰:“榴花乳燕各争新,角黍蒲觞次第陈。荐罢三闾还自笑,此生难作独醒人。”饮雄黄酒流行时间久且范围广。《璜泾志稿》录:“食角黍,饮昌蒲雄黄酒。”《直塘里志》也记:“食粽子、黄鱼,饮昌蒲雄黄酒。”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饮雄黄酒。此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宣统《太仓州志》曰:“端午,午饮雄黄酒。”随后的岁月里,饮雄黄酒的习俗慢慢消失。


雄黄又叫鸡冠石,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砷,是制作信石(即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来制作杀虫剂。明代李自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少量服用雄黄可“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运,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外敷有杀菌镇痛的功效。但服用过量会引起神经性中毒,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洒雄黄、熏草药




古人还将雄黄洒在房屋内外,用以驱病辟邪。同治《茜泾记略》载:“五月五日,室中以菖蒲雄黄喷之。”或用中草药在室内熏烤,除虫祛毒。《陆渡镇志》记:“房内煨苍术、白芷可祛虫毒。”


戴香包系丝线




端午节里,长辈会给小孩佩戴香包,《沙头里志》记:“小儿系彩袋于背,俗名雄黄袋。”或“小孩胸前挂网大蒜”(《璜泾镇志》),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包内有雄黄、苍术、香草等中草药,这种香包所释放出的药味确有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并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包可做成各种不同形状,再用五彩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王世贞《端午》诗中有“亦自酬佳节,何当病故侵。彩丝从女竞,蒲酒赖妻斟。”的诗句。五彩丝除用于香包外,也有直接“系五色线于男左女右臂上,曰长寿线,即续命丝。”(《嘉庆直隶太仓州志》)陆世仪《端午日确庵至鸿逸憩雪斋同诸友即席二首》诗曰:“细切菖蒲浸酒卮,觥筹互起笑参差。可怜益智无佳粽,四海谁添续命丝。”五月五日这天清晨,大人们忙将五彩丝线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

挂钟馗像




钟馗貌虽丑陋,但心灵甚美。他那横眉竖目、怒啖恶鬼的形象尤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五月五日端午,户粘神符、堂悬天师符或钟馗像。”(《宣统太仓州志》)用以镇宅驱邪。传说钟馗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京应试高中状元,但因相貌丑陋而被除名,他一怒之下触阶而死。高祖感动之余,便赐绿袍厚葬之。钟馗死后成神,曾替唐玄宗捉鬼,后世便将他尊为捉鬼的鬼王,为人们驱邪捉鬼。端午节前后疫病多发,古人希望借助钟馗之力将邪疾挡于门外,以保家宅平安。


以上便是太仓旧时端午祛毒习俗,人们用挂钟馗像、写“王”字、戴虎头帽等方法来求平安,用雄黄、菖蒲、艾叶等物来杀菌消毒,而食用黄鱼、鸭蛋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这些习俗包含着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和对平安健康生活的良好期望。



小编提醒大家
佳节莫忘防疫

请大家牢记防疫“三件套”

防护“六还要”

不扎堆,少聚集

遵守防疫规定

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外出要做好个人防护

过一个健康平安有意义的端午假期


来源:太仓史志

“”,让更多人发现科教新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