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设计要从小事做起,因为我们根本做不了大事
发布于 2022-06-03 12:30
本文授权转载自非标准建筑工作室(ID:non-standardstudio)
他所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
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士兵突击》
拆房:盖岑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总的来说,
建筑师是个好职业。
我们虽然下班晚,但是上班早啊~
我们虽然不起眼,但是责任大啊~
我们虽然奖金少,但是扣得多啊~
我们虽然工资低,但是项目大啊~
我们虽然福利薄,但是制度厚啊~
我们虽然人员少,但是任务多啊~
这么棒棒的屌丝职业,
你绝对值得拥有!
而且建筑师轻易不会抑郁,
毕竟他们是真的惨。
忙忙碌碌在强排中蹉跎,
反反复复在指标中恍惚。
每天似乎都在纠结,
似乎又什么都决定不了。
能拍的最大的板
就是决定把方案做成方块
还是曲面。
对建筑师来说,
方块还是曲面,
就像甜粽还是咸粽一样
——这不是选择问题,
而是立场问题。
但事实上,
对任何一个具体项目来说,
选择都比立场更重要。
所以建议大家选择不要立场。
2019年,米兰市政府打算建一座新学校。
不但是新建的新,
还是新型的新。
这个新型学校的创新不但包含从托儿所到中学的十几个年龄段,更重要的是面向周边社区开放的创新。
首先来领个任务书。
建筑基地包含两部分,分为1A区和1B区。
1A 区用来容纳新学校综合体、以及一些可能的公共空间区域。在该区域内,必须包括新校舍的场地和与之相连的外部区域。
1A区面积约30,000平方米,东接viale Enrico Fermi的绿地,西侧毗邻三条街道,与住宅区相接;
1B区包括 viaPellegrino Rossi 的公共花园和目前属于幼儿园的区域,这些区域必须被拆除:必须制定一个技术经济可行性项目来安排公共绿地,并附在现有的花园上。
1B 区面积约 6,500 平方米,东与 viaPellegrino Rossi 接壤,南北有两个住宅用地,西有住宅停车场。
项目的主线任务分为五部分:
托儿所、学前教育中心、小学、中学及公共活动空间(包括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么一个大长条地,
最基本的想法肯定是五个一人一块。
化解超长距离的同时大家各不相扰。
先来个经典的校园布局——
方块回字形。
大家在自家内院,该玩玩该乐乐。
这样做确实是满足了校园基本的使用,但也只能是最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了。
首先就肯定体现不出综合教育的优势,另外背对背的布局,在两者交接的地带产生了很多消极空间,都是隐患。
怎么办?
番茄炒鸡蛋。
意思很简单。
如果是番茄炒番茄,
你能在锅里分开两个番茄吗?
而如果变成番茄炒鸡蛋,你肯定很容易分开番茄和鸡蛋,但番茄和鸡蛋又明明纠缠在一起。
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以公共属性较强的功能空间作为鸡蛋加入到一堆中小学校中。
这样一来,“背对背”产生的消极空间不仅不再消极,反而还变成了场地中最有活力的节点。
托儿所和学前教育中心性质类似,确定为一组,我们将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作为媒介分别置于其和小学及中学之间。
解决了内部使用问题,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如何向社区开放。
这年头,十个建筑有九个半都要求开放。
但大部分的所谓开放,
其实都是个伪命题。
因为没有绝对的开放,只有谁对谁开放。
现在这个新型学校,对市民开放我们晓得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东西既可以对市民开放又不会引起内外共同使用的矛盾呢?
礼堂和体育馆
此刻正在向您招手。
横竖总不能把教室对外开放了吧?
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这种公共属性较强的功能空间老少咸宜、宜室宜家,只需要分时使用,就能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
那除了这两个大家伙,
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开放出来呢?
绿地作为天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作用也是大大的。
基地南边有一大片绿地可以做运动场,也能对社区开放,于是顺其自然将体育馆挪过去,形成一个大型的对外开放运动节点。同时中小学搭档成为一个大组团。
当然除去端部的绿地,
场地内的其余绿地也是可以对外开放的。
只不过需要一些限制条件。
条件就是尺度适宜且是对人友好的完整形,不能再整些消极空间出来。
而现在我们是以建筑切割了长条形的场地,虽然控制力还可以,但原本就不那么规则的基地却因建筑的介入被切割出了很多没用的边角。种上草就是没用的边角绿地。
此外,绿地想要对外开放,同样也不是说绝对开放。我们还是得做好内外活动场地的划分,对师生与市民进行隔离使用。
既然基地很长,可以选择用网格来控制。但网格不能是普通的网格,得是菱形网格,因为对角线的距离更长,对场地的掌控力度也就更强嘛。
引入菱形网格。
依据菱形网格作为底层逻辑,具体依据功能面积需求,调整各功能体块的形态。
原本方方正正的体块就这么水到渠成的变成了不规则菱形。剩下的边角地也在网格的控制下变成了有围合感的三角形地。
确定了基本的体块形态,
接下来开始细化功能。
托儿所首层围绕中庭设置三个活动单元、厨房及办公管理空间,各功能空间之间拉开距离,形成小的公共活动节点,将其他服务空间置于厨房下部的负一层。同样学习教育中心首层设置三个教育活动单元、厨房及办公管理空间,负一层设置其他服务空间。
由于建筑体块呈菱形状,建筑内部的廊道空间不只承载了交通功能,于是在局部的放大,提供social的场所。然后在体块外部offset一圈将两部分的公共活动空间相连,形成连续又完整的社交空间。
在托儿所屋顶设置游乐场供孩子们玩耍,在儿童教育中心屋顶设置操场和菜园供大家运动和劳动。
OK,搞定了这一组,
再来细化一下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包括礼堂和图书室两部分,一层礼堂和图书室独立设置,同样将技术室设置在负一层,二层礼堂做通高处理,图书室屋顶设置花园。
接着来到中小学部分。
小学在首层设置音乐室、实验室、食堂、厨房、更衣室及办公管理空间,同样拉开功能空间距离,为连通廊道预留空间;中学部分在首层设置教室、食堂、厨房及办公管理空间。中小学以廊道相连为一个整体,串联公共活动空间。
二、三层为主要教学区,设置教室、实验室及更衣室,满足日常教学及生活需求。
最后是体育中心。负一层设置篮球场及部分后勤空间,一层做通高处理并设置观众席和羽毛球场,二层继续通高处理,并与中学部分以廊道连接形成活动平台。
此外,结合户外设置球场,直接享受在公园中运动的待遇。丰富学生体育活动体验的同时也为向市民进一步开放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至此,内部功能细化大体完成。
我们进一步完善廊道系统:将所有公共空间相连,保证教学功能拓展的同时,实现不同教学系统的灵活性,整个校园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完成了建筑部分,
再来搞搞场地。
前面说到了绿地也是要对外开放的,菱形网格已经自然划分了内部使用和对外开放的两部分,接下来需要在场地中进一步加强限定,使学生和市民不要相互影响。
首先在托儿所与学前教育中心连接处及中学与小学连接处设置廊道进行阻挡,先给进来的市民提个醒儿。
而向市民开放的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则直接对外,并通过廊道形成喇叭口,增强其对外的属性。
最后完善场地内廊道的设置。
建筑立面以陶瓷元素遮挡,提高能源性能的同时保证内部空间的阳光强度和光线质量,新的“皮肤”就像是一个绿色的斗篷,与户外廊道和露台植物相联系。此外,这种带有彩色色调的陶瓷也与现代米兰建筑的传统建立了形象关系。
至此,我们的大头1A区是完成了。
别忘了还有个小尾巴B区,此处无明确功能要求,就直接与A区呼应,设置廊道作为公共活动节点即可。
打完收工。
这就是
MoDus Architects
设计的
Scialoia School Campus。
虽然长得很搞事情,
但整个设计过程实在没搞什么事情。
就是有事儿说事儿。
最后,再来看一遍全部过程。
如果一个建筑师被磨平了所有棱角,
人们会管这种圆滑叫成熟。
但如果一个建筑被磨平了所有棱角,
人们会管这种圆滑叫不成熟。
可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圆,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方。
恰如其分的圆不是圆滑是圆满,
恰如其分的方也不是方便是方正。
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做大事还是做小事,
而是能成了事。
图片来源:
图[1]、[2]、[3]、[4]来源于
https://www.modusarchitects.com/en/work/projects/offices-commercial/scialoia-school-campus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