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将如何再造全球化?
发布于 2022-06-03 13:05
所评图书:
书名:《人口大逆转》
作者:(英)查尔斯·古德哈特、马诺吉·普拉丹
译者:廖岷、缪延亮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银行与金融学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与摩根士丹利前董事总经理马诺吉·普拉丹所著的《人口大逆转》一书,相当深入地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全球经济影响的作品。
这本书认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5年的30多年里,全球经济的繁荣,受益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所释放出的可观人口红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速进入全球贸易体系,30年里中国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新增量超过2.4亿人)比欧美新增的劳动人口综合的4倍还要多久。中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转移到了城市。而东欧国家也在同期进入了世界贸易体系,也释放出相当可观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国和东欧国家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大多经历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能够很好地适应全球化技术和经济运作流程。
在欧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头15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意味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年龄中参与职场工作的女性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推动了本国的制造和服务业开始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人口,而这些国家低技能和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实际工作持续下降,这在2010年以后开始表现为深感被剥夺的中下阶层人士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强烈不满。
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削减了社会福利,以及计算机-互联网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所以中下阶层人士开始对其政治制度失去信心。这些人将变化归结于全球化以及所谓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公平竞争。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新增态势已经不再,而继续保持着人口相对较快增长的印度等国家,公共教育水平不佳或者说没能像东欧国家那样在社会主义阶段比较好地实现了几代人的基础教育覆盖。所以,当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将很好维系过去的增长逻辑,即很难延续旧例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增长红利。
发达国家、东亚国家、东欧国家近年来都持续出现了总体抚养比上升。相对而言,大多数老龄化经济体要比其他经济体更为富裕,这意味着这些经济体短期和中期内有能力解决相关公共服务的缺口,但坏消息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这些老龄化经济体。而因为老龄化程度加深,全球经济的增长很可能未来将面临更为突出的动能不足的麻烦。
随着发达国家整体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又因为预期寿命继续延长,使得65岁退休人员较快增长。《人口大逆转》书中专门用了一章来探讨高龄人口大量存在,将有超出现有想象的老龄人口出现痴呆、帕金森病、关节炎等造成依赖性的病症,而这对于社会和经济体系的依赖性增加。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对此都存在准备不足。一方面,专业机构和护理人员数量即便在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工作体制,将无法容许劳动人口增加对父母等高龄长辈的照料情况下,继续坚持高强度工作。而且,如书中所说,痴呆带来的社会成本将很可能是许多经济体无法承受的。
书中深入探讨了人口大逆转趋势对于经济的影响,分别讨论通胀、实际利率、不平等等问题。《人口大逆转》书中指出,劳动力增长率的下降必然拉低实际产出的增长,除非出现导致生产率出现革命性增长;而全球也将从这些年来持续的通缩,转向严重通胀。书作者解说,抚养比的急剧上升意味着,只消费不生产的被抚养者,以及通过灵活就业等方式生产效能低于消费、消耗的部分劳动者,都在拉动通胀。为了确保基础设施更新来实现经济增长,维持基本的社会福利,都将诱使税负的增长。
人口结构变化的另一大影响是,为了刺激人口新增率提高,由此将使得老年人在大家庭得到照护所能获得的资源会变少——人均寿命的延长,本身将使老年人更可能在去世前花完自己的积蓄。这意味着,如果政府和社会不为老龄化出台纯公益性,或者平价化的照护服务,将使得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在生命末端的生存质量变得更加糟糕。
按照《人口大逆转》这本书的观点,当前要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发自动化技术,要创造技术条件、改进用工方式以确保65岁以上人口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无论如何,未来的世界,将很可能处于一个右翼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勃兴,全球化合作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挑战的发展状态,那些长期依赖于负债发展的高债务经济体更可能成为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危机的受害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