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笔记(3)

发布于 2022-06-04 00:57

何为“在世界之中”的“在之中”,这里的在之中是一种觉知,是此在已经领会到存在之真理的觉知,在之中意味着此在和在世存在者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了,彼此在世界中照面。

此在本质上是以“在之中”的方式存在的,而在之中就是立足于生存网络中,并且这一生存网络交错纵横,此在通过在之中的存在,能够明确的揭示前来照面的存在者,能够“操劳”于它的存在中,通过与在世存在者打交道,此在立足于世界。

此在通过烦忙在世,而这里的烦忙就是对世内存在者的认识活动。但是烦忙先于对世界之世界本身的考察,对存在本身的反思是回溯性的,而这种反思之前此在已经沉沦于世界内,遗忘了存在本身了,这一遗忘导致的就是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就是此在对世界的考察,世内存在者的照面,然而在这种认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被视为无可指摘的前提。而这就是存在本身的遗忘的开端。对这一看似无可指摘的前提的发问就是对其存在论意义的探索。

何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并非无条件的被给予,再无条件的互相对立。通过此在对前来照面的存在者的操心,主客体关系便体现为一种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本身也需要加以存在论分析。举个例子,我们考察万有引力对天体的作用,看到了天体之间的互相吸引排斥,然而这一认识过程的前提是此在的在世状态。也就是说,此在必须首先在世,才能认识。因此在存在论的角度上讲,真理已经不再是主客体之间的符合关系了,而是一个对一个存在论场域的揭示,是一种澄清。

同样的误解认为,认识活动是内在发生的。这里的内与外之分也说明了问题。如果所有的认识都仅仅是我们“用心”认识,也就是通过思维认识,那么认识主体如何从他的内部出来走到外部,认识的对象何以可能?康德的回答是,主体(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主体无法认识物自体。然而这里的认识,仅仅是一个纯粹发生在内部的确认,因为如果认识只能发生在主体内部,那么主体仿佛完全不能了解外部世界究竟是什么样,主体所谓的自由也仅仅是无知的自由。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康德的基础上来认识,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在进行认识活动之前首先考察是否有认识的能力,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们进行认识活动之前,首先要把“认识”活动究竟是什么搞清楚。因为如果只去考察认识能力,那么在这里仍然有一个预先确定好了的“认识”的模样,而认识能力只是去模仿这一个设定好了的模样。但现在我们要质疑认识本身,什么才能算得上主体认识了某个东西?我说:我认识太阳和月亮,这只是说:我看见的和我心中期望的一致,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东西它于我心中对于太阳的认识完全一致时,我就可以说我看见了太阳,这个太阳就是我的认识。显然,这种认识只是一种符合。然而真正的认识是一种揭露。

真正的认识活动不是对现成事物的认识,此在以操劳的方式在世,这就使得此在沉迷于其操劳的世界。举个例子,我沉迷于看书听音乐,这时我就不会对外部世界加以察觉,我沉沦于世界中。然而认识发生在从这种沉沦状态脱离出来之时,也就是说,突然的一个反省,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在做什么。这种突然的抽身,从操劳状态的抽身,最后遗留下来的仅仅是“在之中”,因为之前的沉沦状态可以是“在与世内存在者的打交道之中”,然而现在通过反思,内容已经被抽去,只剩下“在之中”这种此在的存在样式。

这种“在之中”,是一种停留在一个残余的状态中,此在在此时停留在一个视觉残影中,好像有某种东西将要出现。这是一种期望,而不是等待一个既定发生的事件。此在期待着世内存在者的照面,此时便发生了一种“滞留”。举个例子,我本来在写字,但是现在我突然停止动作,放弃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比方说我对我的笔迹的默认走向,我的钢笔默认的重量,纸张的粗糙等等,我现在把这些所有的现成事物全部悬置起来,之后此在等待着世内存在者的照面,照面之时就是此在觉知之时,这也对应着此在的知觉,此在悬置之后又重新认识了这些事物的存在。举个例子,我在提笔写字之前的一瞬间悬置一切,之后怀着一种期望和等待去迎接新的觉知,这就是真正的认识活动。

因此认识活动不是向内的,因为在把捉到世内存在者之际,此在并非从囚禁住他的内在范围中,比方说囚禁在先验范畴,先验统觉之中,而是此在滞留于前来照面的存在者。此在一边放弃之前对存在者的现成的认识,另一边又同时居住于这一等待的真空环节,准备迎接着存在者的照面。因此此在的认识一直“向外”,此在始终敞开,这种敞开就是此在的在世。

通过认识,此在领会了其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地位,但是这种认识,此在的敞开和滞留于“在之中”的状态,并不能创造出主客体的关系,也就是说,并非只是主体本身的敞开导致认识活动的发生,认识倘若没有存在者“前来”照面的,便什么也无法认识。因此认识是此在根植于在世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主体的认识生发了整个世界,也不是主体本身就位于这个存在者网络的中心位置,我们仍然需要对世界之为世界进行考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