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筋骨痛,出槽与错缝!

发布于 2022-06-04 13:23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祖籍安徽歙县的名医吴谦开始奉诏编篡医书大全。三年后,大功告成。《御篡医宗金鉴》,共计90卷,160余万字,系统收录总结了此前历代的中医著作精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内外妇儿针灸正骨等临床各个医学分科,包罗万象,蔚为大观,成为官方钦定的医学教材。该部医书最终定名为《医宗金鉴》,至今该书仍是中医临床从业者案头必备的重要书籍。


    

      该书第87—90卷,为《正骨心法要旨》。公元1808年,上海人钱文彦,左臂骨折,得时医杨雨苍治愈,遂拜入其门下学习接骨之术,尽得精髓,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撰成《伤科补要》一书,四卷。临床之余,再次翻阅两书,甚为佩服前人智慧。其言简意赅,句句肺腑!常有人诟病中医秘而不传,在两百多年前,这些中医大师记载的经验理论方药,至今在临床行之有效,何曾藏着掖着?

      八卷古书,给笔者最大的启示就是要重视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古人没有现在精密的仪器,没有现在先进的影像设备,面对筋骨疼痛,筋骨损伤,如何诊治呢?


“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这段话详尽描述了用手去触摸,仔细全面感知筋骨损伤部位深浅,病情急缓,告诉医者可能出现的筋骨损伤分类。筋卷挛翻转离合弛纵说的正是软组织损伤后出现软瘫或痉挛僵硬的情况,骨截断碎断斜断描述了骨折的不同形态,粉碎性骨折,横断骨折,螺旋斜行骨折,说明中医骨伤科很早就重视骨折的分型论治。这是诊断的过程与方法。治疗是运用手法“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


     

      深度解读,这里提到一个“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骨错缝指骨关节尤其是小关节出现了对合不良的情况,在脊柱,胸廓与脊柱联合处,骶髂关节表现尤为突出。筋出槽,则知软组织脱离了原先的分布走行区域,偏离了原先的解剖力线,出现卷曲,粘连,嵌顿,从而丧失其约束骨骼,平衡关节,牵拉运动的功能。广义的筋泛指筋膜,肌腱,滑囊,甚至血管神经。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脊椎的不规则形状,宛如齿轮咬合般的多个脊柱小关节以及胸肋关节的软骨连接,客观上决定了躯干部位“骨错缝”、“筋出槽”的机率远远大于四肢。


      

      尽管现代影像学发展迅猛,依然无法充分完全捕捉到细微的骨关节位移和无处不在的“筋”的早期改变。尤其是时间参数介入后四维度的筋骨疾患,甚至有情感心理影响下的五维度筋骨病变,现代影像学还无法呈现终臻图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部的纤维织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不稳,胸腰椎小关节紊乱,所谓的各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仔细想想,没有一个能超出以上理论的范畴。



     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然是“骨错缝”,“筋出槽”,就需要纠错归槽复位,这就是“调衡”,调整使其恢复柔正平衡,继续各司其职,发挥筋骨作为运动系统构件与营养系统载体的功能。最快速稳妥的方法显然是手法。一双手,血肉有情,柔中有刚,“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是故“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临床上,如果症状出现时间不久,病程较短,笔者多以手法治疗,辅助调气理血药物内服,效果理想,古人诚不欺我!遗憾的是,很多患友找来时多已迁延许久,手法之余,尚需辅助刀针,实为无奈之举!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快,许多患友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生了病拖延不看,已是常态!生活方式导致的颈肩腰背痛,大体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希望患友能远离电子产品,永葆骨正筋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