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消费互联网,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新世界之路

发布于 2023-10-15 01:46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在底层逻辑与运行模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还是循规蹈矩沿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入局产业互联网,那必然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在这样一个流量红利见顶的时代,或许,找到新的流量才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开始。相对于C端市场的贴身肉搏,B端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B端用户身上,并且给这个时代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产业互联网。

的确,当用户的消费升级开始出现,我们看到上游供给端却鲜有改观。于是,新的痛点开始出现。

如何改变产业上游的供给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B端,从而改变传统行业产品形态,最终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需求成为一个最为迫切的需求。而赋能则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所谓的赋能其实就是改变上游产业的生产和供应的过程,如果我们所说的产业互联网无法给B端深度赋能,并且去改变B端用户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那么,所谓的加持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而已。

由于消费互联网的思维作祟,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的确看到主打产业互联网概念的现象正在发生——很多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只不过是用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来描绘一个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而已,一旦谈及产业互联网的落地和应用,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和模式都没有打磨完整。

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而已,并不是真正去改变行业本身,而当产业互联网无法改变行业,所谓的颠覆和创新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而已。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泡沫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却依然无法否认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玩家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付诸的努力。

以阿里、腾讯和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凭借着他们在新技术、新模式上的探索,不断为我们打开有关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愿景。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新制造,甚至是新金融,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划分到产业互联网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在把B端用户看成是改造对象,并且是在深度改造B端用户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

01

我始终认为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来落地产业互联网,而是要找到适合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式和方法。

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不能仅仅只是依靠搭建一个平台就可以轻松实现,而是要通过深度介入到行业发展的具体流程和环节当中来找到有关真正适合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路子。

新技术无疑是实现深度介入的一个绝佳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只有新技术才会真正深度参与到行业的具体生产和供应过程当中,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供应方式。

从这个角度,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科技巨头们深度布局新技术的根本原因所在——若想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新技术必须先行。

反过来,我们同样找到了那些口口声声说布局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一直都找不到合适方式的症结所在,因为他们的操作依然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并没有任何新的创新和颠覆。

基于这种逻辑,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巨头们的玩物,对于中小型的玩家来讲,所谓的加持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或许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

我曾经和一个产业互联网的创业者聊天,这位创业者创立的公司已经在某个领域精耕多年,并且积累了很多的用户,而且这些用户都是B端用户。按理说,既然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目标用户是B端用户,对于拥有如此多B端用户的玩家来讲,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洪流里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当我问他如何给他的用户赋能的时候,他所说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逻辑,甚至连最基本的用户大数据库都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这样的话,那么,他所说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看到了趋势,却依然没有找到加持的方式和方法。

当产业互联网缺少了新技术的支撑,它必然无法深度改变行业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用户的新需求同样无法得到根本满足,供求两端的痛点将会依然存在。

但是,我们并不能够仅仅因为中小型的玩家缺少了新技术都支撑就否定他们在产业互联网掘金的可能性。凭借他们自身积累的B端用户,再借助头部玩家(S)的深度赋能,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的方式和方法。

这个时候,这些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其实已经是大B,这些大B可以通过头部科技的赋能来对更下游的小b进行深度赋能,从而去改变他们传统时代服务C端用户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中小型玩家来讲,或许他们可以通过投身到头部科技巨头的怀抱,借助这些科技巨头本身雄厚的科技实力来实现掘金产业互联网的目的。

对于那些试图自我研发新技术,自我落地的中小型玩家来讲,虽然这种方式正走在产业互联网的正确道路上,但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或许要比向头部科技巨头要技术,要模式的方式缓慢得多。

说到底,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其实依然是头部科技巨头们的时代。因为凭借着他们业已积累下来的先发优势以及自我造血的能力,他们可以在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里实现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完美蜕变。虽然他们对于流量的渴求并不比消费互联网时代减弱多少,但是,凭借着他们在新技术上的布局,还有深度参与到行业实际运作过程的能力,他们有望继续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

02

如果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局限在对于B端用户的获取,却忽略了对于新技术的深度布局,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和消费互联网并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产业互联网的决胜点绝不仅仅只是局限在B用户的多少上,而是在于更多其他新的方面。

首先,对B端用户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的改变决定着产业互联网成败。

为什么B端用户和C端用户被聚拢到了同一个平台上,但是,他们的痛点却依然没有得到消除:一方面,B端用户的产品无法有效地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C端用户依然无法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和服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导致的。

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之所以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思考产业互联网的未来和方向的时候,必然需要把对B端用户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的改变看成是关键要素。只有真正改变了B端用户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消费升级时代的新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B端用户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的深度改变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成败。

如果无法真正改变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我们就不能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同样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无论是头部玩家,还是中小型玩家,我们都应该从深度改造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的角度来思考。

只有这样,产业互联网才不至于沦为另外一种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方法。

其次,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是再度达成供求两端的平衡。

消费互联网时代是通过去中间化的平台模式实现了B端和C端的有效对接,实现了供求两端的平衡。

消费互联网达成的这种供求两端平衡的结果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了线上,线下实体店的日子愈发艰难。

同时,消费互联网解决的是产品和用户对接的难题,并未真正改变产品本身。因此,一旦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消费互联网的红利便会消失不再。

这是消费互联网时代落幕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我们再去深度地探究消费互联网时代落幕的原因,供求两端的失衡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让供求两端的关系再度达成平衡。如果再去像消费互联网那样简单地进行撮合,必然无法奏效,以用户需求的改变为起点,寻找供求两端再度平衡的方式和方法成为关键所在。

除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之外,我们还要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商品和服务都生产,减少上游厂家的决策成本。

另外,我们还需要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当中,通过把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最终,实现供求两端地再度平衡。

第三,资本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作用将会被弱化,坚持长期主义才是王道。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资本市场的打法基本上都是快进快出,赚快钱。这种现象的存在所导致的一个最为直接都结果就是大量投资机构和金牌投资人的出现,资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作用完全可以用不可替代来形容。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再想要去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打法来进行快进快出的资本运作显然有些太过简单了。当行业环境发生改变,我们需要找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资本运作方式。

对于很多的产业互联网玩家,特别是头部的玩家来讲,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和造血系统。

尽管资本在其中依然发挥着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已经远远没有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重要。因为这些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并不缺钱,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对于行业深度改造的能力。

所以,对于广大的投资机构来讲,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地用快进快出的方式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而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长期主义来寻找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机会。

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投资机构已经开始深度布局产业互联网市场,并且开始用长期主义来深度布局产业互联网市场。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机构的投资回报可能比不上消费互联网时代,但是,从长期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想象空间或许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

当产业互联网的风潮渐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了它的身上。这无可厚非,因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大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来进行产业互联网的操作,而是要找到精耕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产业互联网才不会向消费互联网那样转瞬即逝,而是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想象空间。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媒体人,专栏作者。从事互联网多年,长期关注行业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