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Facebook押注AR,唤起的一个增强现实老兵呐喊
发布于 2023-10-15 01:53
随着Facebook这种世界级大佬的带动,以及AI、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加上资本的推动,不久的未来AR也一定会成为风口之一。
这两天除了伟大科学家霍金的逝世噩耗之外,科技领域的另一条消息,福布斯3月8日发布的关于Facebook押注AR技术的文章同样引起了业界很大关注,很多人因此留意到AR这个技术领域应用产品的发展。
笔者算是AR应用领域的老兵,在2012年创业短视频项目《粉我吧》时,团队就做了关于短视频和AR两者结合的产品设想,最终由于技术原因作罢,如今抖音短视频的AR应用和笔者当时想法不约而同(呵呵,此处纯属个人YY)。
2015到2017两年时间笔者All in AR应用领域创业,经历了多个MVP测试之后最终落地2个商业运作,市场验证成功前提下,因缺乏技术背景,团队组建困难而痛心退场。2个业务分别是家具行业APP《十二居》和旅游行业乙方服务《海狸文旅》,如今都已停止运营,所以这里没有广告嫌疑。
2年的全情投入,积累了太多AR应用设计产品的方法论,和足够深刻的AR产品运营经验,本篇将一一呈现给大家。
一、应用场景AR的基本原理以及和VR的技术区分这里不做科普,如果您还不了解,感兴趣的话请自行百度;本人也不是工程师,也不讨论AR的技术本身,只分享应用方法。
AR和VR应用核心都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让事物栩栩如生的呈现在眼前。具备典型的黑科技特征,假如用户第一次接触,是一定会尖叫的那种,这也是笔者当初毅然决然投身其中的原因之一,AR和AI这些新兴科技一样,目前技术发展还没有成熟,如果你当下正在从事这个领域,有一句重要到需要重复100遍的话,产品一定且必须寻找到适合的场景来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
VR是完全的视觉重建,AR是对原有视觉的补充,所以,AR/VR最好的应用产品都应该是围绕视网膜做出来的纯粹视觉化的场景应用。VR笔者接触不深,所以本篇只提炼个人非常熟悉的AR领域。目前市面上常见的AR大多是一些To C的应用,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重点推荐旅游展览领域的To B应用,商业变现容易且行业没有独角兽,一片汪洋蓝海……当然前提要精通AR,还需搭配一些其他技术,这个后面再提,以下是9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录像和摄影类APP,如抖音和B612咔叽;儿童早教,多数为扫描图片弹出内容的书本读物和科技馆的AR应用;旅游展览,扫描展品弹出交互、大屏AR等;营销领域,如支付宝扫五福、腾讯QQ-AR;家居行业,扫描家庭环境弹出家具模型;游戏领域,如基于LBS的Pokemon Go;硬件领域,如谷歌眼镜、微软眼镜、Magic Leap one;导航领域,百度地图行走模式下的AR实景导航还是很解决痛点的;医疗领域,这方面了解不多。二、技术发展就应用层面来说,AR已经可以做到场景的快速植入,作为产品附加价值提供完全没问题,如果把AR作为产品主要价值提供有一定难度。底层的技术发展存在不足,笔者不是AR工程师,所以这里只站在应用层面来表述技术。
目前国内有百度等几家公司提供底层SDK,但大多公司工程师还是以国外的SDK应用为主。高通SDK应用量最大,2017年苹果公司推出ARkit有后来居上趋势。如果是一个普通的AR效果,比如早教领域的扫描恐龙图片弹出活的恐龙模型,仅产品工程来说,一个2年经验的U3D工程师半小时内就可以出demo。
到这里如果你认为做AR产品很容易,那就被我忽悠了,所谓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咱俩是路人……AR作为对原有视觉的补充,所以不仅仅需要在原有视觉基础上增加内容,重要的是,所增加的视觉内容呈现还需做到和真实的物理世界吻合。举个笔者之前产品做例子,家具行业的AR体验,目标为真实世界增加虚拟家具模型从而让用户可以自己在家体验试摆效果,增加的桌子应该定位在地板上不是飘在空中、吊灯应该是定位天花不是在地板上、特定位置的家具应该精准反馈尺寸,从而用标准化的产品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省去需要定制的烦恼。如何做到这些,仅仅完全依托AR肯定不行,需要各方面技术搭配才可能完成。
三、技术搭配SLAM+AR2015年笔者接触到SLAM时, 99%的工程师都没听过这个算法,2016年已经成为技术界的热门,那时我们找过这方面顶级的研发公司商汤科技都还没有相关经验,最终是自己历经磨难研发出来的。SLAM主要作用是即时定位,虚拟物品拉入现实世界后,模拟现实世界物品物理意义上的吻合度,比如重力、远近、距离、定位等。研发SLAM算法,解决的问题有桌子是在地上、台灯是在桌上、吊灯是在天花上,用户不用定制家具,标准产品就可以在真实位置试摆和对比尺寸比例,一切和真实物理世界吻合等痛点,期待能一举突破大件物品的体验成本桎梏。没有SLAM算法,手机内置传感器很多维度无法感应,比如你前进、后退手机里的家具都不会变化,从客厅走到厨房,家具还粘连在屏幕上……这方面当下已经不用再自己研发底层技术,只用调用SDK来开发,苹果做得最好,之前有demo展示苹果ARkit虚拟量尺和真实量尺完全重合,误差在毫米量级。
蓝牙基站+AR和LBS+ARLBS+AR适用于纯在线体验,蓝牙基站iBeacon适用于线上和线下的场景连接,之前火爆全球的Pokemon Go游戏就是LBS+AR,连接线下场景,同样举例笔者之前的经验,博物馆,用户进入展厅之后, iBeacon会触发推送给用户本楼层的主题内容及楼层地图,当用户站在某个展品面前,会直接触发当个展品介绍、导览内容等AR效果,比导游更加全面彻底和个性化。
图片识别+AR图片识别主要解决物品的扫描和识别,结合AR对识别出来物品的操作,就上演了电影钢铁侠的场景。举2个不恰当例子,你戴着一个AR眼镜去考试,通过眼镜识别考试题目,系统迅速匹配正确答案给你,这作弊方式比开卷考试都直接;你和女神约会去逛美术馆,所有画作对你来说如数家珍,拉风吗;以上所述,不是对未来的YY和幻想,当前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
动作捕捉+AR早期应用市场有很多基于照片美化的APP都冲到过榜首,但很快就陨落了,生命周期极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技术领先期,没来得及发展就被同类产品抄袭和覆盖了。而近期热门的比如B612咔叽、抖音等应用,发布出来后,同类产品就没那么快的速度了,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珍贵的发展时间,并且迅速占领市场形成用户壁垒。这些产品的技术核心就是动作捕捉,拿B612咔叽举例,用户打开摄像头使用脸部特效时,不但能准确识别用户的脸部轮廓和动作,还可以跟随用户的不同动作摆动。这大大提升了技术准入门槛,所以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发展时间。
硬件+AR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日新月异,硬件+AR也一定会成为主流,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种,眼镜和大屏幕,当然还有视网膜投射,据说微软和Magic Leap已经做到了通过硬件研发直接投射在用户视网膜上,不过成本应该是天文数字,短时间内难以大面积商用。AR眼镜是目前应用最多,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品牌的售卖。大屏幕也是笔者的从业总结,摄像头+大屏幕其实和手机是同一个原理,就是屏幕更大,触屏和观赏体验更刺激。举个例子,在景区一面墙上镶嵌AR大屏幕,周边布设好摄像头,这个屏幕的定位是一面镜子,路过的用户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屏幕,看到自己投影同时还可以看到更多酷炫的交互和视觉刺激。
四、商业化APP,目前大多都是2C产品,商业模式还是一贯的互联网模式,给自己用户打别人广告。笔者前面也重点推荐了旅游领域的2B应用,SaaS产品模式的商业机会很多。SDK,定位工程师这个牛掰人群,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事,当然只要你能做到,商业模式也很粗暴。硬件,大佬们都在做,产品周期很长,研发成本很高,目前就眼镜类别销售情况来看,利润很难覆盖成本,除非你融资能力很强,否则不推荐。定制,笔者之前创业过旅游行业的定制开发,目前需大于供,创业小公司都能拿下500强客户。难点是人才招聘和管理,因为前面说到的技术搭配,团队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更需要非常全面和牛逼的技术leader,否则就会和笔者同样结局。总结AR的商业化场景有很多,各家大佬都已入场,目前有很多空白领域的场景没有拓展,是创业很好的入场时间。 回到我们本篇标题,随着Facebook这种世界级大佬的带动,以及AI、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加上资本的推动,不久的未来AR也一定会成为风口之一。
总结两条精髓:
第一,AR领域当下还处于技术驱动阶段,从事AR应用产品研发,创始人最好具备技术背景。
第二,本篇多处提到的场景弥补技术不足,做为运营者,寻找最佳应用场景,不仅仅是AR也是所有新兴科技领域的核心方法,比如AI和3D打印、区块链领域,这里笔者分享自己熟悉的AR领域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本篇可以为新兴科技运营者和爱好者带来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