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当孩子询问家里的经济状况时,家长该如何机智回答?

发布于 2021-09-01 07:21

未来素质教育
未来素质教育(Future Quality)是国内创新型综合性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参考国际学校教学大纲,精选优质素质课程,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为人生长跑奠定基础。

如果孩子有一天突然问你

“爸(妈),咱们家有钱吗?”

这时候的你,会怎么回答?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会对这个问题有所顾虑。有的家长会问:我们应该和孩子讨论金钱或赚钱的事情吗?过早的让孩子接触金钱,会不会导致孩子过于实际?

也有家长表示,跟孩子说有钱,怕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说没钱,又怕孩子在同学们面前自卑。

其实,父母应该尽早的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以后懂得更好的支配金钱。

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又万万不能,人是需要有钱的,但钱只是服务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呢?

Vol.1

给孩子买东西时,要忌讳说什么

你不想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可以说“这个月我没为这样东西做预算”,或者直接告诉他“我不准备买这东西”,而不要用“我们买不起”作为理由。经常说买不起容易对孩子造成困扰。因此,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在有节有度的管理着金钱的使用,以帮助他树立起对金钱的健康态度。

Vol.2

怎样带孩子认识钱

让孩子认识钱,体会钱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尝试付费的滋味,例如,孩子想买个玩具或买件衣服,那么我们可以把钱给孩子,带他们去柜台付钱。

钱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创造出来的,家长平时可以借这个机会跟孩子谈一下自己工作的内容,自己做什么工作的,能帮助什么人解决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价值,所以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价值,让孩子更加懂得去珍惜大人们的劳动成果。

Vol.3

孩子问花了多少钱,该如何回答

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算经济账,跟孩子聊聊自己挣了多少,打算做一个怎样的预算。然后告诉孩子,为买日用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一共要花多少钱。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对金钱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尽早的让孩子认识钱是什么,对孩子以后建立正确积极的金钱观有很大的帮助,为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与技巧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我们家有多少钱”,其实孩子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它实际上体现了孩子对于金钱的一种好奇或者对金钱概念自我内驱力的一种萌芽。家长听到孩子提问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回答一定是建立在孩子对金钱有一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基础上的。这时候家长可以开诚布公的跟孩子讨论家庭的收支情况,甚至是储蓄情况。

Vol.4

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

对将来有什么好处

谈到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首先我们得知道金钱观它实质上是对金钱的一种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它和人的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是否具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通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途径,把这些赚来的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甚至包括能否用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全面发展的地方。

Vol.5

如何帮助孩子

拥有正确认识金钱的能力

首先,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货币概念。可以从认识面值开始,逐步理解货币的实际功用和它的现实意义。比如,通过超市购物这样的生活经历,或者类似的一些家庭小游戏,让孩子理解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金钱是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或者代价获得的。可以通过让孩子做家务劳动,或者变卖废旧物品来获取报酬,帮助孩子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

最后,家长要传递积极的金钱态度,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金钱并非万能,有很多东西更为宝贵。家长不能炫富,也不能哭穷,以免造成孩子对金钱态度和欲望的一种偏差。

Vol.6

培养孩子支配金钱的能力

从哪里开始做起

首先,可以让孩子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控制他的冲动消费或者过度消费,培养孩子成为相对明智的消费者。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引导孩子养成记账、定期储蓄的习惯,甚至鼓励孩子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来积累一定的金钱等等。这其实都能够为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甚至为以后培养孩子的财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开学有礼☆福利来袭

未来素质教育

邀你免费试听课程啦

即日起报名试听

“未来经济学家”经济学思维体验课

即可免费领取

青少年经济学入门读物1本哦~

添加顾问老师微信马上报名

10岁以上就能听得懂的经济学思维课!启迪财商、拓展思维!如果您想让孩子拥有正确金钱观、提前收获终生受益的人生财富,赶紧为孩子报名上课吧!

+ + + +

文章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  图片来源:pexels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