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申论作文素材(一)

发布于 2021-09-01 08:26

上岸天天练
每天为大家推送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等公职类考试习题,刷题是巩固知识提高分数的最佳方法,希望大家早圆上岸梦!

精彩开头结尾

1.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标题示例】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为农村搬来金融服务依托互联网助力农村金融以“互联网+”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 

      【开头示例】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而涉农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就更难上加难。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融资渠道,在三农领域,“互联网+”将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

      【结尾示例】农村金融改革在起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营造良好发展 氛围,更需要国家通过适当的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也要勇于担当,发挥各自比优势,积极推进组织、制度、产品、技术、流程等全面创新,主动对接“三农”事业,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2. 互联网+与产业转型升级 

      【标题示例】借“互联网+”之势实现中国经济“腾笼换鸟”,“互联网+”之风劲吹中国经济方能腾飞 

      【开头示例】当前,中国经济要实现新的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以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由低效向高效发展,否则就无以实现质的提升,也难言有协调与均衡的发展。而“互联网+”无疑是我们实现经济继续腾飞,产业转型升级的敲门砖。

      【结尾示例】“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桩桩件件都离不开政府发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行,始于足下。” 政府要站好岗带好班引好路,努力创造“互联网+”发展适宜环境,着力营造产业百舸争流景象,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3. 发展乡村旅游 

      【标题示例】 把清新乡村旅游打造成富民工程乡村旅游是 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助推剂 

      【开头示例】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当然是重要抓手。但是,就生态抓生态,圈出一块山、一方水,赚点门票钱,不仅短视而目伤本。有的地方民生凋敝,有的景点社会环境不佳,最终都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尾示例】总之,乡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而不是破坏与抛弃。用自然之美给乡村民众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给城市人口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让城乡之间的 差距在这种平等的发展中渐渐消失,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自然美景永不消亡,这是旅游事业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环境要优美,设施要先进,文化要传统,旅游要独特, 建筑要和谐,文化生活内容要丰富,民众要开心,农民要自信, 游客要入乡随俗。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 新闻媒体与公共治理

      【标题示例】 公共治理媒体不可缺席 善用媒体公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开头示例】 社会稳定和谐是经济建设和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景,也是政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进入矛盾多发时期,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传播、发酵,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不断被放大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政府的管理思维亟需转变,应该坚持平等合作、 对话共识和柔性阳光等新思维,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的要求。

      【结尾示例】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利益矛盾凸显,社会风险加大,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同媒体打交道,正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特别是处在第一线的基层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乃至行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要着重提高应对记 者采访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用媒体引导舆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 生态追责

      【标题示例】“终身追责”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休止符破坏生态要终身追责更要当即追责用“终身追责”护航美丽中国完善生态终身追责制度还公众一片碧水蓝天 

   

      【开头示例】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朴素的常识写入国家的法规, 意味着一个粗放发展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绿色发展时代的开启。在中国梦里,“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是不可或缺的背景,为此必须特别强调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这条路径的关键,既在于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在于建立红线管控制度,健全政绩考核方式,完善官员责任追究。

      2.近几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台了不少规定,但依然有部分地方官员未将生态发展放在心上。在他们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属于“隐性政绩”,不明显而且“见效慢”。一旦“显性政绩”到手,其他就不再管了,生态隐患就传给了下一任。正如击鼓传花,“摊上谁谁倒霉”。实行破坏环境终身追责制,就是要堵住这种不负责任官员们的脱身之路,让他们为片面追求个人政绩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分析示例】 1.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 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亥刻调整。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将生态文明的成效作为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地方主政者的基本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造福地方百姓。因此为了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某些地方官员无所不用其极。大肆在资源上做文章,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经济是发展了,政绩也亮眼了,职位也晋升了,但生态恶化却愈发严重。而继任者依样画葫芦,也把地方生态资源当成自己政绩的垫脚石。为纠偏极个别官员的畸形政绩观,中央下发《意见》推进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3.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与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规律、官员政绩观扭曲直接相关;与部分监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与违法者相互勾结难脱干系。一些地方主政官员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政绩,不惜上马污染项目,制造“带毒的 GDP”;一些地方环境执法软弱,或以罚代管,一罚了事;部分官员默许纵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甚至为污染企业充当保 护伞等等。

      【结尾示例】 1.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党、全 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 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2.当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不仅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也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以及转型之后如何坚守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各个地方出台相关的细则,让“生态终身追责”能够被现实推行。

      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凭“终身追责”,恐怕还不能让破坏环境现象断绝。然而,却并不是说就无所作为了。这需要一方面要尽快剔除不利干环境保护的因素。比如对官员的考核制 度,另一方面必须让惩罚措施一一落实,不要似是而非,让惩罚真正成为“利器”,多管齐下,才能使老百姓拥有绿水青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