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逃避行政罚款直接注销公司就没事了吗? | 君澜
发布于 2021-09-01 08:17
联
系
我
们
体验法律顾问及获取免费法治体检
引言
近年来,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并不少见,但往往以执行终结而告终,或因企业下落不明,或因企业无财产可供执行,因而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往往处于执行难的境地。
司法实践中,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一般指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进行受理、审查、裁定和实施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一条款是我国行政非诉执行的法律来源,行政非诉执行的依据是行政机关作出的生效行政决定,前提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拒不履行该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等,而罚款则属于行政处罚的手段之一。
在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往往有企业在执行前已然注销而导致执行程序无法正常进行,即企业为逃避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罚款决定,直接注销企业,但是直接注销企业就能成功逃脱行政机关对于行政罚款的追索吗?
一、企业注销后罚款是否当然消灭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下列债权不属于破产债权:(一)行政、司法机关对破产企业的罚款、罚金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即表明行政罚款虽然不属于破产债权,但亦属于一般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该条规定亦可以看出,罚款亦属于债务,缴纳罚款属于公司应当承担的责任,但该责任劣后于民事赔偿责任。
《工商总局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指导意见》自2017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后,企业便可以通过简易注销程序在较短时间内注销企业,一般申请简易注销登记应当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简易注销公告》专栏主动向社会公告拟申请简易注销登记及全体投资人承诺等信息(强制清算终结和破产程序终结的企业除外),公告期为45日,对于公告期内未被提出异议的企业,登记机关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便会作出准予简易注销登记的决定。其中申请注销需要提交的《全体投资人承诺书》中一般会要求确认本企业申请注销登记前债权债务已经清算完结,全体投资人签字确认前述内容的真实性,如违法失信,由全体投资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和责任。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企业注销后行政罚款等债务并不当然消灭,行政罚款作为公司的债务,在公司简易注销后,可能转由企业投资人承担。
二、行政机关可以谁为被执行人申请强制执行
如在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前,被罚款的企业已注销,则会因被执行人主体资格消失而导致无法进行强制执行。
在扬中市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宗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2020)苏1182执2024号】,扬中市某运输公司在扬中市应急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已办理注销登记,但扬中市应急管理局依然以该运输公司为被执行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以被执行人主体不明确,强制执行明显不符合上述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的法定条件,依法驳回了扬中市应急管理局的执行申请。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宗行政非诉执行案件【(2018)苏0509行审346号】中被处罚的某公司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申请执行前注销了公司,在行政机关提起执行申请后法院发现被执行人已注销,以不符合被执行人的主体资格为由,依法驳回了执行申请。但是法院同时认为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本案所涉行政处罚决定,应以本案被处罚人的权利义务承受者为被执行人提起强制执行申请。
上述司法案例表明即便公司注销,行政机关仍然可以向该公司的权利义务承受者主张罚款,如股东在清算报告中承诺公司债务已清偿完毕,所报清算报告真实、有效,自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并签字确认的,则行政机关可在公司注销后直接将该公司股东作为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公司应承担的罚款。司法实践中,亦有法院参照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根据执行申请人的申请,直接裁定变更被执行人为公司的权利义务承受者。
如被执行人并未注销,而是发生了主体变更,则执行申请人依然可申请变更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非诉执行案件中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终止,人民法院是否可以直接裁定变更被执行人的请示>的答复》规定,如人民法院在办理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过程中,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出现分立、合并、兼并、合营等情况,原具体行政行为仍应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申请机关变更被执行人。
三、恶意注销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可否撤销公司注销决定
根据《工商总局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企业在简易注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登记机关可以依法做出撤销注销登记等处理,在恢复企业主体资格的同时将该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2020年3月,深圳市某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宗撤销某诊所简易注销登记的行政检察监督案。某诊所因使用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的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活动等原因,被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处以行政罚款,后在法定期限内既未申请复议亦未提起行政诉讼,经催告后仍拒不履行缴纳罚款义务,卫生行政执法部门遂依法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作出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后,该诊所利用简易注销办理了注销登记。因被执行人主体资格丧失,强制执行陷入困境。
后检察院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撤销该诊所注销登记,恢复该诊所企业主体资格并将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市场监管部门对该案进行立案调查后将该诊所恢复为存续状态并将其载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因该诊所主体资格恢复,检察院便督促卫生行政执法部门继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依法追加该诊所实际控制人为被执行人,强制执行程序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恶意注销企业以逃避行政处罚的情形并非个案,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书,建议撤销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的目的并非仅在于执行罚款,而是希望建设完善诚信的社会体系。
司法实践中已有地区为遏制公司恶意注销以逃避行政处罚的行为制定了相关规定,如2019年11月11日,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布的《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关于行政非诉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对行政处罚相对人可能逃避处罚决定执行时,行政机关可以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向法院申请保全财产,限制注销公司登记。如有充分证据证明行政处罚相对人确有逃避履行义务的行为,还可以在行政处罚规定作出前,向法院申请保全财产或行为。
该项保全制度的实施坚决打击了恶意规避执行的行政处罚相对人,增强了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权威性和法律严肃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企业为了逃避行政罚款,不履行缴纳义务,在行政非诉执行前通过简易注销程序注销企业,以为一旦注销企业,就无需再履行罚款缴纳义务,但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此种做法面临的法律风险极大,不仅企业股东可能要承担该等罚款,亦有可能股东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或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作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当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可以积极行使陈述、申辩、听证的权利,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后可以积极行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权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应当采取恶意注销公司等不诚信行为逃避处罚,否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李卉娴 专职律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 业务专长:民商事诉讼、常年法律服务 电话:0510-82358666 邮箱:lihuixian@ganuslaw.cn |
往
期
回
顾
1.旧案新说——评2008年最高院某公报案例
2.银行卡被公安冻结了,怎么办?
3.对变卖仍未成交的案涉股权,法院对其重新启动评估、拍卖程序是否正确
4.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签订情况与招标文件不一致的,应当以谁为准?
5.学生在实习期间受伤学校及用人单位的责任认定

常年法顾 | 专项法顾 | 争议解决
专业 实用 及时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上海君澜(无锡)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或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