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互联网公司中用高投入换取高回报是不可持续的?
发布于 2021-09-01 11:47
最近常讲“用高投入换取高回报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论述过为什么。为此,我将在后续篇幅中详细介绍论证过程以及结论,除了将思路和结论记录下来外,还可以用作分析现实世界矛盾发展的一次案例。分析矛盾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着手,谈谈这些方面未来的发展以及对命题的作用。
当今世界已经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调转方向到贫富差距上,谈今时今日之互联网的发展必然绕不过国内大环境。从早先的外滩金融风暴、反垄断,到在线教育洗牌,都印证着互联网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无序扩张,并在垄断之后获取高额回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这种情况下,资本必然是跑得最快的。资本退出后,各类创业公司的日子必然不好过,同时各大公司现金流吃紧,落到普通职员身上的,就是福利减少、编制压缩。而严格的监管也给新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准入门槛,以往的通过烧钱、钻政策漏洞弯道超车的路子行不通了。门槛高了,对行业中的龙头来说是一件好事,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减轻了。新业务做不起来,整体盘子就那么大,上升通道也就关闭了。除了社会矛盾,互联网本身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龙头效应开始显现,创新变得更加困难了。因为蛋糕做不大,开始分蛋糕,陷入内卷。
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带来的变现,其承载了大体量的经济活动,这个特点与金融类似,所以其回报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这个高汇报的行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加班的重灾区,从 996 到 10106 甚至到 226,整体变现出来的现象是加班到越来越晚,整个工作时间都向后平移,与社会正常作息脱节了。这种脱节带来的是社会隔离:多数人下班后进行联谊时,互联网职工正开始下半场;而互利网职工结束一天工作时,其他人已经准备休息了。
互联网公司往往发展得非常迅速,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各种制度建设、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这种机制下的人成为一种消耗品,成为了填补大量的运转开销的润滑剂。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长时间和大强度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同时强度还大,普通职员不得不将精力用于同落后生产环境、生产制度做斗争,从而将自身的发展限制在工作框架内部。因此互联网职员常见的状态是没有精力发展自己工作内容外的技能。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久坐、缺乏锻炼也成为常态,所以互利网职工的精神面貌往往是萎靡不振。我身边就有不少人离职休息几个月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案例。在上升期的环境中,职员往往还能通过美好的前景来麻醉自己;一旦发展进入瓶颈,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工作的压力还会带来焦虑。从身边多个案例来看,睡眠质量不好共性。在这种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更进一步地就是透支身体健康,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疼痛、痔疮、鼠标手键盘脸,还有些人会患上肠胃炎。
年轻人总是想成长的,这是受欲望驱使的。成长除了学习提升外,还得有输出、有成绩;同时成长路上的挑战也是越来越难的。而现今的整个社会环境正趋于让挑战越来越难起来。一个年轻人想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就得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投入增加了,那方面投入就得减少。然而人是社会性动物,缺乏社交、缺乏社会经验的积累,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会影响人生完整性,带来对人生的迷茫感。投入得越多,往往失去也就越多,透支的也就越多。除了前面的精力外,往往还有健康上的透支;这些都会提高人的补偿心理,也就是提高了欲望。
欲望提高了,而获取回报的门槛也提高了,因此不得不投入更多。这样就陷入了一个循环:投入得越多,就透支得越多;透支得越多,需要补偿的就越多;而需要得越多,门槛就越高;更高的门槛又需要更高的投入。这样的做法,本质就是用伤害身体的方式,来换取回报。如果让这个循环持续下去,总会有崩溃的一天,因此这个循环是不可持续的。有句老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样的,想要打破这个框架,就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不做刨根的买卖。当年轻人不再以透支和牺牲自己来换取高额回报的时候,他将获得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