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国潮
发布于 2021-09-02 02:38
“国潮”兴起,国货的春天来了?
人民日报评论 2019-08-19
把大白兔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六百年故宫的美抹在脸上,把六神花露水的味揉进酒里,除此之外还有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马应龙唇膏……观察最近的流行指数,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吸引了众多目光,传统品牌和潮流文化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国潮”的热度,跟年轻的态度息息相关。无论是“种草”的国货商品,还是“燃爆”的国产影视,抑或是“复兴”的国粹国风,这些涵盖衣食住行的国潮品牌,既满足了时尚的追求和个性的张扬,又凸显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回归,这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个性,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让“国潮品牌”收获了大量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但是,“国潮”并非“横空出世”,也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相反拥有深厚的底蕴、内在的逻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潮”的兴起,其实就是国货的崛起。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国潮”里总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曾经,“进口”还是品质的象征,国货只是不得已的“替代品”。然而时至今日,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的人不少,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国货也越来越多,背后依靠的正是沉淀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当撕下“老土”“过时”的标签,一件件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国货品牌应运而生,自然就成了消费者惊喜之后的购物首选。
对曾经的欧美潮、韩潮、日潮多羡慕,对今天的“国潮”就有多珍惜。实际上,消费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概念。如果说国货是这股时尚潮流的物质基础,那么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就是这个流行趋势的精神内核,让“国潮”在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穿透力。盘点“国潮”层出不穷的素材、形象、符号、题材乃至理念,植根于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也源自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矿藏。可以说,品牌是载体,文化才是语言。“国潮”不仅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也打开了不少人或妄自菲薄、或自惭形秽的心扉。因为它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有理由相信,只要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就能风起本土。
当然,被“种草”就可能会“踩雷”,火爆的“国潮热”其实也有隐忧。比如,一些现象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只在包装上主打国风元素和国货情怀;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营销,与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相去甚远。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正在破坏“国潮”不断迭起的乐章。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是否能够良性发展。倘若把“国潮”当噱头、拿文化做外壳,只堆砌元素符号不深耕核心价值,那么再热闹的潮流长此以往也将难以为继。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也势在必行,这些理应成为各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共识。
就在最近,一部脱胎于中国本土神话的动画电影叫好又叫座,一部打着中国本土标签的科幻电影失望又失利。这样的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国潮”来之不易、维系之艰。唯有以更高的追求、更严的标准、更好的水平制造国产商品、挖掘国货价值、呵护国产品牌,市场才会繁荣不止,“国潮”才会澎湃不息。
这正是:风起本土潮澎湃,竞当街上最靓仔。不畏欧美日韩来,种草踩雷莫自嗨。
“有间国潮馆”何以引发热潮 | 今日谈
人民日报评论 2019-05-18
在“移行造物”拼图游戏中,试着拼装高铁、航母等大国重器,体验勇攀高峰的中国制造;漫步皮影戏小剧场,近距离感受非遗匠心和传统魅力;指尖轻触音乐墙,与敦煌飞天仕女共奏一曲《一梦敦煌》……近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三个“中国品牌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创意体验馆——“有间国潮馆”在北京三里屯开馆。“国”与“潮”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线上线下吸引无数目光,很多观众为了体验展览,在馆外排起了长队。
“没想到传统文化竟也能这么时尚”“文明古国,悠悠大国”“中国造,正当潮”……一个个观众留言,诉说着体验馆带来的文化触动,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共鸣。这座小小的体验馆,之所以引发参观热潮,不仅在于它富有创意的沉浸式体验和有趣的互动,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深厚底蕴、新中国70年砥砺奋进的壮阔历程。可以说,“中国潮”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明注脚,是中国发展壮大的有力见证。
“筑梦中国潮,愿故事里有你也有我。”“有间国潮馆”在展示强国之路、激发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奔跑向前的热情。不负芳华,砥砺前行,更多的“潮流”等着我们去创造。
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中青评论 2019-11-18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示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而生,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的“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摇滚乐的流行,迎合了二十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青年对社会结构的反叛;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四射的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比如,文艺复兴使得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这场实质上的进步性社会变迁,之所以被冠以“复兴”之名,便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面对新取得的社会成就,选择了将自己从古人那里继承而来的文化遗产作为精神认同的对象。而在近代日本的发展进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从发现自己落后时的“西化”,到初步崛起后的“复古”的有机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本文化族群的历史的认同,因此,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人们便会主动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反过来看,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时,传统文化则常常成为批判与省思的对象。
但是,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在这个过程里,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不难发现,越是在产业资本总体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越是层出不穷,且动力十足,而在那些资本难以流动的地方,则很少会出现新的潮流,即便出现也难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去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诸多网络UP主近乎半全职乃至全职地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大量的国潮品牌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市场上……这些现象的背后,全都离不开产业资本的助推。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既成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国潮”崛起展大国形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数千年的文化史中,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精神食粮。而今,“国潮”之风大放异彩,一个个中国品牌的崛起,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成为“潮牌”,不仅镌刻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国家的强大形象。方今之际,唯有乘“国潮”之风,踏上传承创新之浪,方能绽放文化自信之花,展大国风采。
坚守传统文化,借“国潮”风尚,现文化自信。曾经的国产品牌,是衬托品牌红花的绿叶,而今的“国潮”是洋品牌身边生机盎然的鲜花。从国货百雀羚以“潮”姿态迎合年轻消费者,将中国传统元素与产品巧妙结合,彰显“国潮”风范;到中国气息老干妈融合传统元素出卫衣引领时尚潮流,登上纽约时装周,展现国潮文化;再到回力小白鞋,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享誉全球,树“国潮”之风,……这些无不在见证着“国潮”浪下,让传统文化得到坚守,东方美学得到诠释是成为我们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只有借“国潮”之东风,传承传统文化,方能绽放文化自信。
创新传统文化,扬“国潮”之帆,显文化自信。“国潮”以品牌为载体,既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契合年轻人文化精神情怀,又能让中华文化得到弘扬,坚定文化自信,究其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融入创新设计理念。众所周知的泸州老窖以白酒而闻名,但随着“国潮”热掀起,泸州老窖勇于创新,凭借质量与口碑推出同名品牌香水,虏获大众喜欢,走出自己独具特色之路;童年记忆大白兔奶糖携手美加净,结合现代元素,推出限量版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国潮”红海里,故宫不断融合新元素,紧跟时代潮流,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凡此种种都在说明在“国潮”之风盛行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因此,在新时代发展之下,更需创新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展现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国潮”崛起的契机,当前,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国”与“潮”,让“国货”品牌走的更远,让中华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为中国的强大形象注入生机。
【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材料二 “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牌的崛起……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
请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此题的核心话题很明确,即对”国潮”的认识与感想。
材料一指出“国潮"的两个要素:文化和传统基因,融合时尚潮流。
材料二结合90、00后的实际,表明他们对“国潮"的态度:正面肯定与认同国潮国风,突出“文化自信”。
材料三引入当前市场上的“国货新潮流”,指明传统老字号正在崛起、焕发生机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总而言之,抓住“国潮”的核心点来写,注意适当结合三则材料的要点,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写出“你”即一名年轻00后的认知与感悟。三则材料整体倾向于肯定、称颂“国潮”,但也允许考生秉持批判思维,冷静思考,一分为二,理性辨析。
立意角度:1.文化底蕴。“国潮”承载着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国潮”风的兴起,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基因的新面貌,是民族品牌的健康发展。
2.民族自信。“国潮”热背后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情怀、中国自信的彰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在不断攀升,90、00后也对国潮有了新的认知和追捧。
3.守正创新。传统品牌老字号,既要坚持正道,立足传统,守住初心,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胆创造,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走进广大国人包括年轻的90后00后的视野,体现他们的审美喜好与消费诉求。
优质标题示例:
守正创新中国潮 “潮”人不如“潮”己 国风正红,当“潮”不让 风起本土,“潮”向传统 文化自信共“潮”生 国货崛起,扎稳传统之根
国潮奔涌,龙腾华夏
作者:徐建华
国潮很“潮”,但其实也很“土”;国潮不是舶来品,国潮古已有之。
前天,汉唐盛世,远销海外的精美瓷器,巧若云锦的丝绸,沁人心脾的中国树叶——茶叶,郑和下西洋时随船携带的器物,被竞相抢购一空……这些都是国潮。国潮涌动的背后,是万国来仪,是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歆慕不已。
昨天,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国货式微。百年同仁堂门可罗雀,而西式药房人满为患;津门老字号狗不理,终不敌麦当劳、肯德基……鲁迅也惊呼:“先有英国的鸦片,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国货沦陷、洋货充斥的背后,是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国货不潮,折射出传统文化式微;国货不潮,近代中国也被时代浪潮所搁浅在边缘之地。
于是,我们惊呼:“狼来了!”在汉字的原乡,却是满眼的洋文。不光是商品,就连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村居,也都改成洋名了。香舍丽榭,不只是巴黎,维也纳,也不只是在奥地利,它们就在中国城市的街巷中。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马桶盖,国人竞相天价购买,而对廉价的国货,弃之如敝屣,这无疑是一颗高悬于国人头顶的巨大的苦胆,值得我们去知耻反思,去励精图治。
今天,几十载的复兴路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龙”的回归。在抗震救灾中,“王老吉”慷慨解囊,以纾国难,成为国潮新网红;李宁、蒙牛等国货,匠心铸就品牌,成功进军奥运会和世界杯;故宫文创产品,《国宝会说话》等栏目品牌,融合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掀起文旅消费热潮……
无论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还是“珍奇华美多贵重”的奢侈品,甚至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之重器、大国工程,无不有国潮奔涌。“东风快递,使命必达”,长征火箭为世界各国承担发射任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中国路桥享誉世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每一剂疫苗,都标注了生命的价值,中国新冠疫苗,为人类健康共同体注入力量。
国货受青睐,源于本身的与时偕行、自主创新。国货品牌,摈弃“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矜自大,和“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媚外自卑,悦纳自我,吐故纳新,在古典、传统与科技、时尚之间,跨界破圈,多元破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现代消费理念,让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遇。因此,国货突围,并风靡世界,理固宜然。
“文化兴则国运兴”,国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是时代的映射。国潮,不仅是时尚潮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中华复兴的外化。如今,人们已经不再津津乐道于“德国制造”、“日本电器”和“进口货”,转而对传统文化、国货青睐有加,这背后得益于国力日益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与日俱增,以及中华文化雨露的滋养。
民族复兴的大潮滂滂,百舸争流的国潮涌动。一直奔涌吧,国潮!而我们的民族图腾——龙,正在踏浪回归,正在腾跃而上!
【佳作赏析】
悠悠国潮风,浓浓自豪情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的崛起。老字号一次次走新,“潮”出一种时尚潮流,也“潮”出民族文化自信。(由材料直奔主题。)
近年来,五粮液与冰激淋合作后大火,大白兔奶糖唇膏一支难求,回力甚至与迪士尼跨界联名,医馆“同仁堂”,继承了中医的妙手回春,坚守了中医的医者仁心,更是逐步把中国医学文化带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潮流结合,守住经典的同时亦当得了“网红”。如今,“90后”“00后”对国粹、国货的重新追棒,是促进传统商业文化新兴的动力,他们的自我风格、生活态度,抑或是对文化认同都体现在国潮的流行过程中。国潮是中国品牌的新制造,更是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的产物。(排比事例言简意赅,写出国潮发展现状、兴盛的实质,见解独到而深刻。)
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随着怀旧国潮风的兴起,北京故宫文化推行许多文化产品,受到国内外民众追棒。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重视和挖掘我们深远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自信、自觉无比重要,国潮“新”起,亦是文化复兴的一种表现,盲目崇外已成为过去,人们对国货、国粹、国风等“国”字号的热情,更是当下中人们对中华文化认同并充满信心的体现。(由国内到全球、由盲目崇外到国潮兴盛,叙写的范围不断扩大,梯度性很强。)
“国潮”是国人对文化认同,更是文化自信。
过去,一批批老国货百般落寞,甚至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约有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本土品牌一直缺乏自信和骄傲。虽然“国货当自强”的呼声不断,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国潮的兴起,在我看来,各大传统老字号应把握机会,以自身的“老牌”为优势,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底蕴,以现代的包装方法予以展现,彰显我民族文化,赢得更广市场。(今昔对比,由国潮的演变及发展谈“国潮”的魅力。)
悠悠国潮风,浓浓自豪情,“国潮”是中国年轻一代在追逐文化潮流中寻找到的精神契合,“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身为炎黄子孙,应传承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推陈出新,以已之新而立文化之兴! (最后的呼吁号召,更好地彰显了青年之责任,升华主旨。)
文章由超然客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