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的一种重要病害,尤其在草莓重茬种植的地块发病更重,地上部分先是外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叶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严重可造成草莓绝收。1、多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地下部发病迅速,特别是雨后初晴叶片突然凋萎至全株萎焉死亡,该病在阴雨天侵染迅速;2、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又是一个发病高峰,在草莓定植后发病,随气温降低病害逐渐减少,在大棚扣膜后再次发病,起到11月下旬病害停止发展。一、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草莓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与重茬草莓园区相比,正常茬的草莓园区发病较轻,重茬区发病较重,并且随着重茬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果实产量也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还有部分是因为大棚内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的黏土,造成草莓植株长势差,抗性弱,如果是重茬地,再加上夏季棚内土壤消毒没做好。土壤带菌,很容易就会染上根腐病。除此之外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还与气候环境条件以及田间管理因素密切相关,比如春季多雨区域容易发生、土壤贫瘠偏施氮肥的地块容易发生、栽植密度过大的园区容易发生等。发生特点
1.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低温高湿)地温6-10℃是发病适温,所以本病为低温型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温灌地块发病重(此处应注意,有时田内经常根腐炭疽混发,温度低一些时,根腐病占主导(低温高湿),温度高时,炭疽病占主导(高温高湿))。
2.是冷凉和土壤潮湿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水旱轮作田和老产区发病偏重。
3草莓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正茬地发病较轻,或不发病;重茬地发病严重,随着重茬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果实产量随之下降。
4.草莓根腐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在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慢性型:定植后至初冬均可发生,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根系先从幼根先端或中部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而腐烂,后中柱变红褐腐朽,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全株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
过多重茬栽培会极大的增加草莓根腐病的发病率,也会造成收成的大幅下降,所以在生产上也合理轮作倒茬。并且还要及时对栽植地块进行清园操作,田间存在的前茬病株以及植株病残体,拉出果园进行集中烧毁,如果所在地区无法采取集中烧毁操作,另外土壤消毒一定不能少。根腐病的发生与田间水分多少也有一定的关系,湿度大的园区该病发病率更高。基于此,在栽植草莓的时候,可以选择高垄地膜栽培;在水分管理的方面,可选择小水勤浇,有条件的地方更好是用滴灌的方式,以此降低园区的湿度,降低此种病害的发病率。3.使用微生物菌剂-土传1+1组合或根腐伴侣,本品是一种高效、广谱、高活性、无毒、无交互抗性、对作物安全、效果显着、对作物的各种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等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根腐病可以称为草莓的绝症,一旦染病,只能控制不传染,基本无法,所以种植时应以预防为主。1、实行轮作倒茬,一定要选无病地育苗,草莓田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2.定植时一定要选用不带病的苗子,而且尽量避免产生伤口,因为土传病害具有潜伏期长,侵染广,蔓延快的特点,所以带病苗子可能到后期才会发病,但有病菌就一定会发病,所以要从根源杜绝。3、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尽可能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发病。6、进行土壤消毒,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干净后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后,在炎热高温季节,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20-30天,利用太阳能使地湿升到50℃左右,杀灭病菌。往期回顾:
一、白粉病难防难治,总算是找到原因了。
二、夏季大棚排湿要及时,别给细菌性病害做温床。
三、土壤不透气,变绿、变红啥原因?怎么解决?有答案了!
四、根结线虫年年发生年年治,到底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