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五十年,“克莱因蓝”到底有什么魔力?
发布于 2021-09-02 06:59
“克莱因蓝”叕上热搜了?倒不如说,它已经火了五十多年了。
从撼动艺术圈,到备受时尚界热捧,“克莱因蓝”因何而生?魅力何在?设计师们又是如何运用它的?
“克莱因蓝”,不只是一种颜色,更是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这位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甚至还注册了专利——“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 IKB,有着精确的RGB配比:0,47,167。
工业颜料的出现,是“克莱因蓝”诞生的前提:
▲维米尔《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约1660-1665年
▲拉斐尔 《草地上的圣母》,1505-1506年
重赏之下有勇夫,1826年,法国化学家圭美特(Jean-Baptiste Guimet)和德国化学家葛梅林(Christian Gmelin)分别研制出了人工群青,并均声称自己才是第一位发明者。
▲乔托·迪·邦多纳为斯克罗维尼教堂创作的壁画
最终,奖金颁给了法国人圭美特,人工群青也被命名为“法国蓝”(french ultramarine),可圭美特拿到奖金,却选择把制作方法保密,而德国人葛梅林选择公开,这样,公开的方法反倒广泛应用,因此,现代普遍将葛梅林认为人工群青的鼻祖。
伊夫·克莱因为啥发明出“克莱因蓝”?
▲克莱因的橙单色画
▲克莱因 《坠入虚空》,网被摄影师后期处理掉了,可别信他真跳楼了
加缪正是在参观这场展览后,写下“唯其空无,最有力量”。
当然,并不是绝对的空无——参观后,喝了酒的嘉宾都在洗手间的马桶上看到了“克莱因蓝”。
此后,还有更广为人知的行为艺术:在模特身上抹上克莱因蓝,用身体代替画笔在画布上作画,也就是《人体测量学》系列作品。
▲伊夫·克莱因,《人体测量学》 (人体测量106号),1960
从发明克莱因蓝,到1962年猝然离世,短短的七年克莱因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功与沃霍尔、杜尚、博伊斯这些现代艺术标志性人物并肩。
2007年,各大奢侈品牌便趁着卢浮宫办“克莱因蓝诞生50周年回顾展”,推出了一系列克莱因蓝单品。
2017年,Celine更是直接使用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学》,将其穿在了模特身上。
▲Celine 2017 SS
▲《ARTPOP》专辑封面
而在Lady Gaga的专辑《ARTPOP》中,杰夫·昆斯以Gaga为原型,制作了一个裸身雕塑,雕塑前的圆球即运用了克莱因蓝,也致敬了昆斯过往的经典作品。
▲Balenciaga 在 2020 早春系列秀场
▲Off-white Fall 2021 Ready-to-wear
▲Louis Vuitton Spring 2022 Menswea
▲Moustache小胡子椅,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纳入囊中。
克莱因蓝的使用
克莱因蓝在搭配使用中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纯净、撞色、点缀。
纯净
这一点,咱们可以先看克莱因本人的创作。
▲克莱因 Hiroshima 1960
克莱因的作品,多以白色来搭配“克莱因蓝”,毕竟这是两种最纯净的颜色,运用得当,彼此衬托,常有1+1>2的视觉效果。而白+蓝的组合,也是“克莱因蓝”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蓝 Blue》 (1993) 导演:Derek Jarman
▲《蓝 Blue》 (1993) 导演:Derek Jarman
▲蓝丝绒 Blue Velvet (1986) 导演:David Lynch
当然,使用撞色的前提是主次分明——毕竟无论是搭配红、橙亦或者黄等,都不是低饱和度的颜色,高级感不在于颜色本身,更是搭配、设计后的结果。
▲克莱因早期单色作品
▲克莱因作品中的暖米色+克莱因蓝搭配
▲Prada 2022 SS 男装系列
▲克莱因蓝+撞色海报
▲《Artwork:Gazing Ball》杰夫·昆斯
▲《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 林堡兄弟创作于1412年至1416年
▲伊夫·克莱因 1960年作品
纵观“克莱因蓝”的奇幻漂流,说它火了五十多年丝毫不为过,任凭潮来潮去,它始终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设计师、品牌的挚爱,毕竟时尚只是没有终点的轮回,但经典永存。
克莱因本人年仅34岁便匆匆离世,可他当年的梦想到底是实现了:“克莱因蓝”颜色即作品的特质,将克莱因以天空为画布的幻想,无形的扩展了边界,步入到更辽阔的领域——普通人的生活中。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