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脑溢血后,我们是怎样为他在西安找到合适陪护的
发布于 2021-09-02 13:40
大约2017年秋天,舅舅因突发脑溢血被送到东郊的某医院抢救。他是单身没子女,男亲属也不多,我们不得不为他找住院陪护。从那时起到后来辗转各家医院做康复治疗的一年时间里,护工几经更换,但好在舅舅身边一直有护工的帮助。
舅舅手术后住进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头上、鼻孔和嘴巴里都插了很多管子,手上脚上不停地换着输液,呼吸机和监测设备始终跟着他……慌乱中,我们在护士站摆放的一堆名片里随意拿了一张,联系到了一位陪护,张师傅。
张师傅是渭南人,51岁,很瘦。起先我们很犹豫,因为舅舅体重200多斤,且又高又胖,术后每次体检都是惊动全科的大事。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护工很适合重症室的护理。比如说,他用巧劲搬人很利索,日常清洁也讲究,定期做排泄物送检、引流物观察都熟练,最重要的是他给舅舅拍背真下力气。医生曾告诫说病人手术后的重大考验就是肺部感染,因此需要经常给病人翻身拍背,将痰液振出再用吸痰设备清除体外。我们确实看到有几个病人都因为肺部感染先后去世,那些场景也是让人记一辈子。张师傅就做得很到位,使得舅舅躲过了这一劫。
二十几天后,舅舅先出院再入院,住进了同一家医院的康复科,开始了漫长地康复治疗。当时他是神智不完全清醒,左侧肢体瘫痪。由于康复治疗规定同一家医院一次住院不能超过14天并且有治疗总费用的限制,考虑到康复的最佳时间要求,我们只好每十多天就为舅舅换一家医院。相应的,护工也在这周转中也发生了很多更替。
最困难的就是第一次换掉张师傅。说困难是因为我们对他非常依赖,所以,做这个决定就必须有不得已的原因。我们这些亲属逐渐结束了各种请假开始正常上班,需要张师傅一个人承担由急救护理向康复护理的转换,虽然急救护理更辛苦,但我们还是为张师傅增加了工资,希望他能继续做好后面的工作。舅舅第一阶段的康复目标是尝试坐起来。为此,康复理疗就包括电针灸、腿部电疗、站床、头部电磁波等,然而在此期间,张师傅多次表示希望有家属白天陪同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就这样,拖延到转入一家民营医院开始第二周期的康复治疗时,我们很遗憾地辞退了张师傅。
■ 图源网络
我们在那家民营医院找到了一间办公室,类似病人服务中心,可以为病人介绍陪护。我们和这家中心签署了一份协议,支付介绍费和押金,他们承诺不满意可随时为我们换人。当然,他们也确实给我们换了几次。
记得第二次换来的师傅姓徐,河南人,很胖,脾气很好。唯一的缺点也是致命的,就是他不能及时清理舅舅大小便,特别是在不用尿管之后。而且他自己也因为经常不洗手等习惯导致工作不久就患上了严重的眼部感染,医院也因此提示我们换人。于是我们在第三周期治疗开始后不久做了替换。
后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支付的护工费用没有多大变化,可是服务中心结算给这些护工的数额大打折扣,导致招聘来的护工经验不足、工作质量不高。所以,我们决定自己找护工,毕竟我们手上还有很多名片。
大约在第六次康复治疗时,舅舅还处在站不起来和大小便失禁的状态。这是一家知名的三甲大医院,治疗项目丰富多样,为舅舅康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外,舅舅在这段时期康复进步明显,也得益于我们找到的新护工李师傅。
李师傅的独到之处就是积极动脑子想办法。他细致研究了医院治疗排班的规律,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候,使日常治疗效率提高,并充分利用了专业治疗后的剩余时间,按我们设定的训练计划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基本工具,或者自创一套方法来达到预期效果。在李师傅护理的四个多月里,舅舅终于能独立行走,左手臂也勉强能抬起来了。这一点连他的主治医师们也感觉满意。但令人意外的是,李师傅主动向我们提出了辞职。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因为自己的公司出现困难,临时来医院帮忙的,所以也就不惊讶他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了。
在结束所有康复治疗的最后两个月里,我们为舅舅聘请了一位口碑很高的护工张师傅,他是我见到过的年龄最大的护工,近七十岁,商洛人。医院里很多护工都知道他,也很尊敬他,张师傅十分和蔼,虽然在护理舅舅方面并无长足之处,不过也算是认真负责,跟他的交流也总是让人增长很多见识。
小结:舅舅在近一年的住院治疗期间,正如很多病人那样,确实凭借大量医护人员和住院陪护的帮助,才得以转危为安进而最终基本自理。但是,由于舅舅单身没有得力的依靠,却又和很多病人不一样,可以说,护工为他的康复做出了与医护人员等量齐观的贡献。
■ 《飞越老人院》剧照
为什么要请护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护工这个行业存在的逻辑。
首先,当然是因为病人的亲属无法承担日常护理工作。以舅舅为例看看病人亲属应当承担哪些护理工作:
一是24小时的住院陪护,特别是夜间陪护。这是各家医院的刚性规定。如果病人亲属是普通的上班族,那么除非请假,否则是无法承担这样的工作的。如果病人有不上班的亲属,也会因为健康等原因难以长期胜任。
二是病人的定期转院工作。由于康复治疗的病人一次住院最长14天,而康复的最佳时机就是前半年或前一年,如果病人想把握最佳时间尽早康复,就需要频繁地出院再住到别的医院。那么这些接送安顿就都是亲属的事。记得舅舅每次转院,都得有男亲属请假,浩浩荡荡地搞一番。
三是病人的某些重要的基础护理需要由家属负责的。比如经常给病人翻身、拍背、按摩等等。
四是病人日常检查需要亲属的协助。比如:将病人送到指定地点并协助检查人员安放到待检处,将检查物(排泄物、引流物、血液等)送到指定地点,等等。记得某些医院检查地点非常分散,我们曾前院后院、各大楼层跑过很多地方送检。
五是病人日常治疗需要亲属的协助,比如:术后送病人回病房并交回担架、观察点滴、协助安装治疗设备(如按摩仪、呼吸机、针灸器等)、定时呼叫护士吸痰、协助治疗病人褥疮、将病人送到指定地点并协助医生和理疗师等安放到治疗处,等等。
六是病人的三餐以及日常床铺清洁由病人亲属承担。比如,舅舅在重症监护病房期间的鼻饲,及后期正常的三餐都是由亲属、护工承担。护理垫的更换虽然可以请护士帮忙,但实际还是需要亲属、护工处理。
七是病人的每日服药由亲属负责操作。以舅舅为例,护士将药物分发到病床后叮嘱我们亲属或护工喂药。
八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康复锻炼由亲属负责。舅舅住院期间每天最多安排4项康复治疗(这与治疗频次、医生出诊、等候时间等情况都有关系),基本上下午4点半以后就没有治疗了,加上周六、周日没有治疗,这么多的时间就得靠安排病人持续锻炼来巩固效果,而这个持续巩固的锻炼对病人实现阶段性康复目标非常关键。除非想放弃效果,否则亲属必须承担这项工作。
总体看,只要上述这些视病人亲属为护理员的工作要求一直存在,且护工的专业水平无可代替(一般保姆无法胜任),那么对护工的需求就会一直存在。
■ 护工培训 | 图源:新华网
护工从哪里来?实际上,每一家医院都有大量护工的身影,他们既竞争又串联。一般是以相互介绍为主。比如,我们请过几个护工都是病友的护工介绍的,他们业内规矩是被介绍人一经录用要在头几个月每月给介绍人10块钱,所以他们都不希望雇主经常换人。还有就是职介中心,比如我们曾用过的驻某医院的那间所谓病人服务中心的办公室,优点是不用自己频繁联系,每天都会有护工为病人服务,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不再赘述了。
再谈谈护工的管理。理论上,护工代替病人亲属做护理工作,所以所谓管理只能是介于雇员和朋友之间的尺度。而且由于权利义务不是十分明晰,也很难追究什么责任。实践中,病人亲属更愿意将护工以亲戚的名义介绍给医护人员,而对方也是愿意相信的。所以只要完成医院交办的事项,多数情况下就是“几不管”的状态。
而病人亲属探视的频率才是决定护工工作质量的关键。我们曾看到有一个病友,听说以前是某个副局长,住院期间从未见亲属探视,所以他的护工相对自由,同时还承接了其他病人的护理工作。据我们所知,同时接几个病人的护工不是少数,也是业内能人的代表。
另外,每家医院都有一两个护工群的势力范围,彼此也发生过恶性竞争。比如,我们换掉第一个张师傅前,曾背着他面试过几个人,有的人见到未被录用就会出卖介绍人,唆使张师傅的群去找介绍人麻烦,而我们曾聘用的李师傅不属于这家医院里的任何一个群,就会有很多人来向我们告他的状,提示我们换人。极个别情况下,护工和医护人员也会闹矛盾,比如我们第一个聘用的张师傅,因为舅舅出现了褥疮迹象,针对责任问题和护士长闹得不可开交,导致医院方强烈要求我们换人。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对护工的寻找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更换有时是不得已的,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关键是搞清病人和亲属的真实需要。
■ 护工培训 | 图源:新华网
最后说说护工的收入。我们为舅舅的护工平均每天付210元,舅舅住院近一年支付护工费用八万多元(含某些节假日的加倍工资和个别护工加薪)。据我们了解,这样的水平在业内算是中等。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注意到大医院里的多数护工都有农村背景,但收入状况良好,生活相对稳定安逸。记得我们最后请的那位张师傅曾告诉我们,护工里面鱼龙混杂,千万不要小看,有些护工生活相当富裕,他们可不是为挣钱来的。
因为护工这个行业对住院病人的贡献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又和医院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秩序和质量也需要一种良性地引导,所以,我的第一个希望是护工能够纳入医院编制管理,比如合同工管理。由医院吸收这些社会资源、加以培训并为其所用,进而为病人亲属和病人减负,为社会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福祉,是件多赢的事情。
有朋友曾经跟我诉过苦,家里父亲住院,兄弟姊妹意见不同,有的想请陪护又怕被说成不孝顺,只好每家轮流陪在医院里。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过这样的情况,甚至有很多外地来的家属租床住在医院家属等候区,一住就是几天到十几天日夜留守。
试想一下,如果护工成为医院医疗照顾的一部分,那么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也可以轻松面对家人生病,合理安排日常工作与生活,也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
第二个希望,是支付护工的费用能够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如今舅舅是不需要护工了,可是还有很多像舅舅一样的病人,他们没有护工,也无法进行治疗和康复。
而且这一块的成本太大,很多家庭没办法负担就只能先放下眼前的工作,我看到过有的病人亲属几乎是将每月工资都给了护工,因为这样可以不失去工作。然而这些选择都是无奈的。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这些无奈的选择会进一步侵蚀社会的总效益,毕竟我们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没办法可以完全不受到影响。
写在最后也是焦虑,如今的护工们虽然既代表病人亲属(例如代替完成亲属应承担的工作)也代表医院(例如按医院要求办事),然而似乎并不那么名正言顺。如果护工这个行业不能光明正大地发展,不仅护工来源会更差,而且会不好找或者更贵了,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就更艰难了,毕竟很多人不能没有他们。
作者 | 老薮春 | 陕西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