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丝”到“南越” 广州顶级文化IP怎样才能变成“世界级”
发布于 2021-09-03 14:45
14年后,广州“海丝”文物精品再临沪上。
此次“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由广州博物馆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于2021年8月27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大家见面。
象牙劈丝花卉徽章纹折扇
广州博物馆“海贸遗珍”展自2007年推出以来,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巡展,还曾作为对口文化合作项目远送至多个友谊城市展出。在它赴上海展出之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刚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不久;而在2019年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中,广东3家博物馆的9件/套“海丝”主题文物也被陈列在了中国展区的显要位置。
“海丝”“南越”都是广州历史文化的“大IP”。广州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这些招牌式的文化资源当为先导。但究竟怎样做,效果才最好?
怎么把老百姓的“吃海鲜”热情和“海丝文化”连通起来
广州和上海,都是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此次“海贸遗珍”展是继2007年广州博物馆推出“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14年后,集合了近年来广州博物馆最新征集的文物及研究成果,再次送展至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共展出83件/套(实数112件)清代广州工匠制作的广彩瓷、广式牙雕、贝雕、银器、织绣、石湾陶、外销画等广作工艺精品。
展览分为“南粤广州‘一口通商’”“外销珍品 琳琅满目”两部分,重点展示了19至20世纪初广州口岸辉煌的对外贸易历史和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社会景象。
展览中,约作于1845年的象牙油画《黄埔锚地》 描绘了广州黄埔港当时的景象。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水青花瓷片折射出中瑞两国两百余年间的贸易历史。1735年为英国人约翰·威利斯定制的瓷器在口沿处运用了“白加白”工艺绘成连枝花卉纹,体现出广州工匠对海外传入的技术的熟练运用。清代穿玻璃珠花绦底板有店号中文“瑞丰”二字,并标注英文“REGISTERED TRADE MARK”,意为“注册商标”,说明“瑞丰”号已具备近代商业理念,并推测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有销售。
黄埔锚地
白釉广彩连枝花卉徽章纹瓷盘
穿玻璃珠花绦
“海丝”并非只是与外界的对话。正如今天的“广交会”中琳琅的商品那样,海贸商品既是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同样也可以是本土消费的目标。广州的“海贸遗珍”,是系统、完备、长链条的生产体系的一个缩影,是观察不同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总体状况的一个窗口。“在征集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清代外销品与贡品、本地使用品密不可分,不仅工艺互相影响,因清代中外商品和工匠流通组成立体化的网络”,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表示,“因此不应将三种物品截然分开,更不应过分强调外销艺术品。三者共同构成‘广作’的概念,我们应不断加以研究,深化认识。”
曾玲玲还指出,2015年以来广州博物馆与上海、宁波、广东等地同行联合举办广州外销通草画、纹章瓷、银器等专题展览,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苏州博物馆联合举办苏广明清工艺、广作综合展览,“不仅推进了我们对广作历史沿革和工艺特征的认识,更深化了对广作与宫廷造办处、国内其他工艺中心及海外市场的联系与相互影响的研究,从而更新了对广作工艺及历史价值的认识”。
银鎏金累丝烧蓝山水纹嵌玻璃内胆香水瓶
广彩徽章博古纹汁斗、托
广州是“海丝”申遗牵头城市,如何抓住时代潮流,让“海丝”进一步从学术界走向民间?如何通过更多样的玩法,把公众的“海岛游”“吃海鲜”热情引一部分到“海丝文化”上?挺有挑战,也挺好玩。
两馆合一 新的“南越王研究院”怎样做好“南越王出巡”
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在国博举行的“海宇攸同”展中,广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名单中,出现了“南越王博物院”的表述。记者了解到,广州两大南越主题博物馆——依托南越文王赵眜墓址及出土文物建立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依托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建立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将整合为统一的“南越王博物院”。可以想见,整合后的博物院将更有利地统筹广州本土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及相关的专家资源和研究成果,助推“南越”品牌的升级。
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比较大公众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类IP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故宫、国博这样以高规格平台、超大流量、相对极丰富的馆藏支撑起来的全国性、综合性IP;一类是如敦煌、三星堆、兵马俑、殷墟、夜郎这样依托重大考古发现或较具普及性知识建立起来的区域性、主题性IP。“南越”可以归为第二类。
具体来说,它与仰韶、良渚、古滇、中山国这样一些区域IP处于相似的位置,即在“圈内”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知名度,或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尚未达到“敦煌”“三星堆”这样的高度,在一般公众中,离开了本乡本土,知道的人就呈几何级数下降。就如外地人来广州旅游,会登广州塔,爬白云山,游珠江,品粤菜,看南越王宫、南越王墓的就少得多。
精美的南越文物
“鸮形罐”“虎小将” “文物”变“萌物”是门技术活
展览是面向大众讲述历史最佳的方式之一,是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塑造历史观和历史叙述逻辑的传播手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埃及金字塔、雅典神庙、玛雅祭祀,与其说是通过“第一手资料”,不如说是通过“博物馆化”的“剪辑”与“加工”之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印象”。而足够巧妙的设计和对契机的把握,也可以让《富春山居图》这样原本只在书画爱好者圈子中受推崇的文物成为大众里的“顶流”,让“朕知道了”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公文批示助力丰富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卖萌人设,把历史、历史人物变得生动有趣。
那么,广州的“海丝”“南越”这样的大IP,能不能也这样玩儿呢?
鸮形五联罐
2020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选送的“虎小将”文创系列在全国各省市选送的448套(3623件)旅游商品中摘下了金奖,成为广东唯一。
虎小将文创IP原型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错金铭文铜虎节”本是古代军事、外交、驿传中使用的信物。在虎节装饰、造型和寓意的基础上,文创工作人员提炼出了一系列关键元素,衍生设计出了一只勇猛有力、虎虎生威的小老虎形象,成功争得了儿童群体和家长们的喜爱。
“虎小将”
可以看出,“虎小将”的成功,重要的一点是抓住了当代人对“可爱”“萌”“活力”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个在“解构”文物的基础上“重构”的IP形象,建立在专业团队对南越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入、准确的把握、叙述和还原之上。
从地理范围、文化辐射等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海丝”,还是“南越”,广州的本土文化IP其实都具有远超“本土范围”的文化潜能。我们期待他们能像“三星堆”“玛雅”那样,成为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文化符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