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
发布于 2021-09-04 07:06
国医大师熊继柏
教你怎样学《黄帝内经》
PART.1
读懂
读《黄帝内经》的第一关就是读懂,也就是所谓文辞关。不仅文要懂,辞要懂,而且要懂它的意义。如果不懂意义,生搬硬套,就不会起作用。我记得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学医啊,跟着我的老师读《伤寒论》,读《金匮要略》。老师只简单讲了一下,《金匮》也讲了,《伤寒》也讲了,但是似懂非懂。老师就来个硬性指标,要求背下来。我的同学三十多个,能背《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就我一个。当时背下来,不觉得有什么好处,甚至还有反感。当医生以后,就发现这个书背得好。特别是现在,越来越感觉当初背书的这个功底啊真是打得好。现在回想起来,什么叫严师啊,这就是严师。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你背书,你不可能有这个功底。那么我们读《黄帝内经》,死背行不行呢?光死背是不行的,首先一定要读懂。
我举一个例子,就举一个字。这个字我们怎么理解,由此就可以认识到整个《黄帝内经》的字、词你要怎么理解。大家就可以举一反三,看看《黄帝内经》的字,《黄帝内经》的词应该怎么理解。
我举一个“精”字。
这个“精”字《黄帝内经》里面特别特别多,到处都有。《说文解字》解释“精”字的本意:“择米也。”就是很细很细的白米,很精的米,就称为“精”,也就是精华的意思。《黄帝内经》里面这个“精”字,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句子里面,它所指的含义不一样。《灵枢·本神》:“五藏主藏精”毫无疑问是讲五脏主要的功能是藏蓄人体的精气。这个“精”字肯定是指精气,这是广义的。再看《素问·五藏别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这就很明白了,《灵枢·本神》讲的“精”字就是精气,在这里其实就做了解释,就进一步肯定了“五藏主藏精”是讲人身的精气。这个“精”字是广义的精。
《灵枢·经脉》讲:“人始生,先成精”,这个“精”字怎么理解?人在开始有生命之先,是成于什么呢?是成于精。也就是说,是由精而后成为人。《灵枢·本神》还有一句话:“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什么?神是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来源是“两精相搏”,哪两个精呢?男女两精的合和。这个男女两精的“精”就是讲的“人始生,先成精”之“精”。那这个“精”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精”字和我们刚才前面讲的“五藏主藏精”的这个“精”字就不一样了。这个“精”是专指生殖之精,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先天之精。
再看,《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的功能是干嘛的呢?是化归胃土的精,胃土就是胃中的精华。胃中什么精华呢?“食气入胃”,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就变化成两种,一种是精微,一种就是糟粕。这个精微的部分是由脾气转输,然后上升成精微物质,再通过肺气的布达,通过心的作用,变为气血,变为津液,营养全身。那么胃土的“精”是什么精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水谷之精,同时称为后天之精。你看看,这两个精,“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后天之精,这两个所指就不一样了。
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我们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分析它的字词的含义。再看《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句话。邪气和精气相对,实与虚相对。“邪气盛”,邪气亢盛就是实证;“精气夺”,夺者,脱也,虚衰。精气虚衰就是虚证。这不是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么?我们讲虚实证候,什么是虚证,什么是实证啊?精气夺就是虚证,邪气盛就是实证。那这个“精气”是指什么呢?“精气”和“邪气”相对,这个“精气”毫无疑问是指正气。这个精气就变了,在这里应该作为正气来理解。
《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瞑,就是眠。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营卫的运行如果正常,“不失其常”,就是没有违背它的常规,它的运行没有紊乱。营卫的运行正常,仍然维持了它的常规,那么这个人精神就健旺。“昼精”,白天的精神就旺盛;“夜瞑”,晚上就能够很好地睡觉。这个“精”绝对不是讲的精气,既不是讲先天之精,也不是讲后天之精,也不是讲正气,而是旺盛、健旺的意思。你看这个精字的用法就不一样了。
我们再看《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到眼目。我们眼科学不是有五轮八廓学说么?为什么会形成五轮八廓学说呢?就是因为眼睛受五脏六腑精气所灌注。“而为之精”,这个“精”字怎么理解?这其实是讲五脏的精气,灌注到眼目以后而使眼目产生神气精光。这个“精”字就是指眼的精光。好像眼睛都闪光了,眼睛像放电一样的,很有神,这是五脏的精气上注到眼目才有的。所以年轻人,身体强盛的,体质很强健的,眼睛就炯炯有神。年老的人,体质很衰弱的人,眼睛就不闪光。而濒危的人,眼睛就没有光。所以我们讲望神啊,望眼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什么望眼睛?就是望这个人有没有神。五脏精气充实的人,眼睛就有神,五脏精气虚衰的呢,眼睛的神就不足。所以这个“精”字是指神气精光。
《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是讲的西北部,“阳精所降”是讲的东南部,这是讲地域气候。我们国家在西北部是阴寒气候为主,在东南部是温热气候为主。西北部是“阴精所奉”,就是阴气所奉养的地方,奉就是向上啊,它是阴气向上的地方。这个“精”字就不是精光了,是指气。西北部是阴气向上,因此那个地方的人就多寿,就长寿。而我们东南部呢,是温热为主,特别是热,是阳气下降的地方,容易耗气伤精,所以其人就容易夭折。这是两者的一个比较,“夭”不能就看成死亡。这是两者比较,用了一个“夭”字和一个“寿”字。这个“阴精”和“阳精”,显然是讲的西北之气和东南之气。西北之气是阴气为主,东南之气是阳气为主,这个“精”字完全变了。
再看《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严谨地调和五味就可以使人“骨正筋柔”。于是“骨气以精”,“骨”就是形体,“气”就是人体气血津液,也可以当功能来讲。人的形体也好,人的功能也好,都“精”,这个精字怎么理解?这个“精”是强健的意思,形体也强健,功能也强健,气血也旺盛,于是就“长有天命”。
我举的这几个例子啊,足以说明这个“精”字在《黄帝内经》里面的运用情况,表明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复杂的。我们对于这些重点的字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呢,就是我们读《黄帝内经》原文的时候,一些重点的原文,一些具有原则性的重点原文,它的意义一定要弄懂。如果你不弄懂意义,就会产生误解,这个误解往往造成差错,很可能就会闹笑话。
(未完待续,每周六更新)
END
进入购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