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秋日一瞬:秋•美

发布于 2021-09-04 08:02

立秋半月有余,正午的阳光依旧滚烫,想靠近窗边向外寻觅秋姑娘的踪迹,却被阳光灼得退回到桌边。却蓦然发现,凳子微凉,案台微凉——秋,还是来了,她在窗内、在案前,虽浅淡,却真实。

疫情以来,鲜因闲逛出门。这会儿,忽然想去湖边走走,看看这个时节的荷花。莲叶半伤、莲花半坠,莲蓬敞开着一间间空洞洞的籽房,深深地低着头,沉思无语……,该是这波秋光里正当其时的景象吧?秋光,也终将会把那满湖的翠碧嫣红暗淡下去。

有意思的是,这满是残缺的景象,却总能入诗入画,让那些后来的人,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岁月无情、生命沧桑,和自己内心深处些无以言喻的感慨

有些东西,有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力量;有些事物,只管静静伫立在那里,便可惊艳众生,这或许便是“美”。

无端想起,曾经学课文《病梅馆记》时,“猫”老师说起的中国审美层次与境界,其中的“病态美”是最高境界,并从眼前的“病梅”讲到了中国女人的“小脚”。我却想起“八大山人”笔下的枯枝残荷,和他那“愤慨悲歌、忧愤于世”的心境,以及那时的我初遇八大山人书画时那种胸口被猛地一锤般的感觉……
现在想来,那种感觉,即便是沧桑悲悯,也多多少少含有少年不幸早慧下的矫情。

病态美,应该算是一种极致下的美吧?如果美有一个谱系,那么,病态美可能是这一谱系的三西格玛甚至六西格玛以外的另类存在吧?它们存在,它们动情,可能就在于它们对三西格玛内的谱系带上大众“美”的一种陪衬。
所谓“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病态对常态——常态过“常”便不易感知,需要从这样的陪衬和比较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并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心灵上的慰籍。于是,病态便有了“美”的内涵,并有了相对于常态的“四两拨千斤”般的力量。所以,病态美,常常或多或少地都带了些骇世惊俗的气质,就如那残荷、病树,无论诗画内外,都以其残缺的姿态给人以疼痛与悲悯,以及由此生出的平实却深刻的启示。

从四季更迭的角度,春天生发、夏天繁茂,秋天便是到了收敛的当口,这是个去繁冗向素简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以凋零、残缺示人,加之人们总是习惯于“得”而痛苦于“失”,心心向往于“盈”而避之不及于“亏”,于是,便有了小我面对留白渐多的天地时生出的虚无,也便有了千年不变的“悲秋”——不知道这算不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一种形式?

唉~不过是初秋一个庸常的午后,一念而起地,想出去看看秋天而已,怎会料到,千般思绪后,我的脚还在门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