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星|做好课后服务,看看西城和朝阳是怎样推进的
发布于 2021-09-04 09:49
西城区
西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双减”工作决策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成立了西城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主动作为,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大力推进西城区校内提质增效工作,做有温度的西城教育。
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提升校内教育质量,西城区坚持以“三率、三性、一特色”为着力点,推进区级课后服务、减轻作业负担;以提质增效五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校内提质增效工作。
“三率”是指学生参与率、课后服务满意率、课后服务时段学生作业完成率,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性”是指活动的丰富性、作业的个性、作业的弹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创造和专业能力;“一特色”是指学校的特色,突出学校的主动性,强调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我们认为,“三率、三性、一特色”是西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学生摆在正中央,激发教师和学校的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双减”,促进校内提质增效,做有温度西城教育的新思路。
在这一思路的实践路径上,西城区将大力推进五大工程:
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坚持面向人人,统筹开展德育活动、学业辅导、体育锻炼、美育实践、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学生、“5+2”课后服务时段“三个全覆盖”。
区域层面将整合区属12家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为区域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课程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有益补充。
同时,学区、集团层面将打破学段、校际壁垒,组织学区内、集团内优秀教师资源按照学段向下兼容原则,贯通辐射,让优质教师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
作业质量提升工程
以作业研究与管理优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区教育研修学院、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作用,将作业设计、布置、指导、反馈、应用及管理机制纳入研究领域,切实提升作业管理水平。
通过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成长关爱工程
充分尊重教师的差异性和创造性,拓宽教师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
家校协同育人工程
为促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和家庭教育能力水平提升,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西城区中小学家长学校网上课堂将新开设“双减”专题课程,课程包括政策解读、家教指导、学生成长三个模块,将就“双减”政策、中小学校“五项管理”等政策面向家长进行深度解读,并就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学校层面还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互联网+”基础教育工程
兼容打通北京西城数字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等校外教育单位线上平台,探索建立西城区课后服务线上平台。
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构建与每个学生学情精准匹配的智学平台,让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名学生。
“双减”关键在校内,成败在校长教师。西城区将以“三率、三性、一特色”为目标指引,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实践,努力在学校减负提质增效中,让每一名孩子在全面健康成长中体验到幸福,让每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获得发展,让广大百姓在教育改革成果中获得满意,努力做“有温度”的西城教育!
朝阳区
朝阳区学校体量大、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量多、教育发展快,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关于“双减”工作的部署,成立了区级“双减”工作专班,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围绕“治乱、减负、防风险”目标,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同步治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广告发布等办学行为进行全领域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同时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作业管控、课后服务、家校沟通等五项能力,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格局,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我们认为:“双减”的关键在校内,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是“双减”工作的出发点。
新学期我们将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深化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研究出台了《朝阳区2021年秋季学期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努力扩大校内供给,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升级版”课后服务。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特点:
坚持需求导向
课后服务安排上实现“四个全覆盖”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需求调研,根据学生实际接送情况和发展需要,提供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课后服务,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可选择的“菜单”,实现新学期课后服务的“四个全覆盖”。
第一个全覆盖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全覆盖,小学可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可根据需求工作日开设晚自习,解决家长接送不便。
第二个全覆盖是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将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统筹设计、整体谋划。
第三个全覆盖是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满足学生拓展、补短、提优等个性化学习需求。
第四个全覆盖是所有学科全覆盖,在“五育并举”上下功夫,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坚持育人导向
课后服务内容上实现“四个突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后服务内容上实现“四个突出”。
第一个突出是突出校内课业辅导和答疑辅导:学校指导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答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研究探索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第三个突出是突出身体锻炼:课后服务与体育锻炼一小时相结合,组织学生户外锻炼,提供日常锻炼指导,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第四个突出是突出劳动教育: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各年级在组织学生完成值日等必要的校内劳动,开展大扫除活动,以及垃圾分类、校园美化等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坚持问题导向
资源调配上实现“三个引入”
为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破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我们将通过“三个引入”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拓展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第一个引入是引入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辅中心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拓展活动。
第二个引入是引入跨校优秀教师力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和区域内优势学科、优秀教师等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双师课堂、教师跨校流动、课程资源共享等,实现课后服务高水平提升。
第三个引入是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动,用好文化艺术场馆、体育场馆、科技馆、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等,以“走出校园”或“走进校园”等形式,开展多样态的拓展活动、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精神,从教师薪酬保障、弹性上下班、精准课业辅导、学生选课等方面,细化区级配套措施和校级平台,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主责,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学会、学足、学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