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你看别人是怎样的,你就是怎样的
发布于 2021-09-05 14:06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是如此”。
“投射”你会发现,这个词好熟悉,好像在哪见过。
是的,在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就叫——投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拿别人当“替罪羊”的方法。
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不良品质,思想感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东西。
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使用过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使得我们有这样一种认知:就是那些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这样一想则能使我们减轻不安和焦虑,使心理达到平衡状态。
01、什么是投射效应?
若理解了投射这一概念,那 “投射效应”就简单多了。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
患有妄想迫害症的病人,亦多采用此机制,他内心憎恨别人,却疑神疑鬼,无中生有他说别人要杀害他。
这都是投射因素使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相信你也听过——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
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你看,这就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会采取一种不让自己焦虑,把其自身所具备的归因在他人身上的一种方法。
02、相关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罗斯,通过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所以说,他人就是我们看见真实自己的一面镜子。
有时候无意识的反应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你觉得别人是怎样的,你可能就是怎样的;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就会如何看待自己。
03、过度投射会有影响吗?
答案是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其两面性。不可否认它具有好处,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在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过度投射,你想想会发生什么、
比如,在宿舍里,有三人在一起说话,而恰好你回来交流就停止了。这时你会怎么想?
你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巧合,没什么的;你可能也会想她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如果不是,怎么我一回来她们就不说了。
这就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就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他人,这样一来,其结果也就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关系中。不论是在与恋人的关系中还是与原生家庭关系里,我们都会用到投射,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也是一种投射,是父母投射的欲望、期待——当年自己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将这些欲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所认为的投射在他人身上,总觉得他人和自己想法一样,这很难能够意识到,又或是不愿承认。
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好,很难,这真的是很有挑战的事。
04、如何正确使用投射效应?
因为投射其实就是“自己是什么样,看谁都想自己的样子”。
仔细观察留意你所投射的内容,能使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自己,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认识投射的另一面,把握好使用的尺度。你肯定听过“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妈妈把自己觉得冷/饿的这种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觉得孩子也冷/饿,这就是一种投射。
如果妈妈强迫式的让你穿或让你吃,是不是很难受?
在与人交往时也是如此,过度投射容易使得双方有隔阂。比如,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一个不信任、处处提防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提防、不信任他。这就不容易与他人建立关系,适当的对周围的人敞开胸怀,才能收获更多真诚的朋友。
所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的别人,也是我们自己,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还是可以对别人的投射说“不”。如果你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局限性,别人所说的,所投射的不一定就适合你,那是别人的经验,给不了你想要的答案。
你问朋友:我要不要换工作找别的?
若对方之前换工作成功,现在也过的很好,他就会告诉你:“树挪死,人挪活”,这就是他的经验;
若他之前失败了,他可能就会告诉你,风险太大,别折腾了,现在这样的工作挺好的啊。
适当的时候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你是可以有选择的,你可以对朋友所投射的说“不”,可以当作建议,最后做决定的是自己。
面对别人的投射,我们同样也能做到不被影响。
总之,尽量做到不投射,甚至不让投射影响自己,分清楚哪些是自己想要的,不要盲目一口吞。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