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文学社/海河文苑/第314期/原创散文《奶奶们穿上旗袍裙》作者:李振起
发布于 2021-09-05 15:31
奶奶们穿上旗袍裙
李振起
春暖花开,疫情缓解,大家庭聚会时,侄媳宣布了一个喜讯:儿子旭旭和儿媳莹莹准备“五一”过后结婚。侄媳还说,当年,小老叔结婚(作者儿子),婆婆辈统一穿旗袍,这次孙子结婚,4位奶奶还统一穿旗袍,添置旗袍我买单!在众人的喝彩中,4位奶奶有3位奶奶点了头,只有大奶奶摇头。
妯娌穿旗袍
公婆去世45年来,妯娌们团结和谐,成了村人们的羡慕。小婶们有事都听老大嫂的。可18年前,大奶奶才60岁出头,而现在80岁了,说服大奶奶穿旗袍,还真是个难题。谁知侄媳微微一笑说,这事儿,我来想办法!
就在众人心怀疑惑,拭目以待时,大奶奶居然同意了!原来,聪明的侄媳搬来在天津当幼儿教师的孙媳。孙媳亲昵地搂着奶奶一撒娇,奶奶就笑眯眯地答应了。众人感叹说,嗨,“老儿大孙子,奶奶的命根子,最亲不过隔辈人啊!”
大奶奶同意穿旗袍,那买旗袍就成了婚礼前的一件大事。先是商议旗袍颜色,因为毕竟上了年纪,不能大红大绿太夸张;可喜事又不能太淡太素太庸俗。几经挑选,才确定了喜庆、庄重、大方、以红为主的颜色。
妯娌在乡下
原来,奶奶们年轻时,虽然不是婀娜苗条身材,但也匀称得有模有样。不料婚后一个赛一个发福起来,乃至有人夸她们是有“吨位”的老太太。许多旗袍甭说穿,有的连胳膊伸着都费劲。成衣店的老板挠着毛发稀疏的脑袋发愁地说,唉,不是我嫌钱硌手哇,您老们的胳膊都该比腰粗了,我上哪儿给您淘换去呀!
转了几家商店,店主都无可奈何地摇头。山不转水转,妯娌们蛮有信心地说,商店不行,咱找裁缝铺。
事情就那么巧,裁缝铺老板竟然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不仅喜洋洋,还真替奶奶们着想。他瞅瞅奶奶们的模样,提议扎旗袍裙。不愧是买卖人,老板说话有水平,胖不说胖,说奶奶们长得如此富态、如此有福相,穿旗袍裙会比旗袍舒适、潇洒还有范儿!说得奶奶们眉开眼笑美滋滋。其实,裁缝铺老板很精明,知道这帮奶奶们穿旗袍,肯定穿不出线条美,丢了手艺砸了招牌有苦还说不出。而穿旗袍裙则会“一裙遮百丑,买卖两相欢”。
二奶奶试衣
其实,旗袍裙也不好扎,奶奶们胖,不但费料还费工,前胸后背、胳膊腿、腹部大小都得考虑周全。否则,胖处会缺点料儿,瘦处会多出褶儿。裁缝老板也深知几位奶奶穿旗袍裙的模特效应,就使出了浑身解术。几经修整,最后一次试衣,终于皆大欢喜。
试衣成功
结婚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奶奶们要穿旗袍惹得不少老年人羡慕,可奶奶们却羡慕起孙子媳妇来了。
按照古老习俗,远道的新娘,应该提前一天在男方的村子里租赁“下处”(即休息的地方),以保证第二天在太阳出来前能准时到达男方家。孙媳妇是哈尔滨人,隔着千山万水,人们最犯愁的“下处”问题竟然不是问题。孙媳妇是坐着飞机提前赶来的,亲友团是坐着火车赶来的,租赁的“下处”也不是民房,而是富丽堂皇的宾馆。女方通情达理,为了防疫,只来了几位代表,而且打了疫苗做了核酸。
下榻宾馆的部分亲友团人员
众人感叹之余,奶奶们回忆起自己结婚时的情景。大奶奶说,她结婚时租赁了一间土坯房作为“下处”,那时还没有电,四下里黑窟隆冬的,“突突”冒着油烟子的煤油灯,呛得人忍不住咳嗽;二奶奶说自己虽然没租赁“下处”,可深更半夜就得起来忙活,摆好“果子茶”迎接男方的马车来接,没有电话,只好估摸着时间到村头等候。没有柏油路,新亲团骑车或“坐二等”,18里土路,暴土狼烟,弄得人灰头土脸;三奶奶说她结婚时有了乡村公路,是丈夫骑着自行车驮来的;四奶奶接着三奶奶的话头笑着说,嘿,你还有人驮呢,我是自己骑自行车到的婆家……
亲家四人和新郎新娘合影
“啧啧,瞧咱孙媳妇多有福,出嫁坐飞机,新亲团坐火车,赶上了好社会!”“是啊,咱们也赶上啦,要不,做梦你想到过七老八十的穿旗袍?哈哈……”奶奶们说着笑着,感叹中充满幸福的满足,也充满对党和祖国的感恩。新婚典礼开始了,4位奶奶闪亮登场,全场惊呼,一片沸腾。奶奶们和一对新人幸福地合影……
奶奶们和新娘合影
荧光闪闪,摄下了欢乐的瞬间,也见证了生活的沧桑巨变。
为新郎新娘包饺子、擀宽心面的家人
作者简介:李振起,天津市宁河区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曾任东棘坨公社文化站长、宣传干部、宁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管委会副主任、总公司副总经理。出版过小说集和散文集。
海河文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