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发布于 2021-09-06 07:17
《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如今在统编教材里,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语文要素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因此,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解动词的妙处和积累运用上,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尽力发挥文本的作用,而灵活制定教学训练目标,就能把语文要素落到了实处,给学生带来真实扎实的好处。
教学重点和目标如下:
A 动词呈现
课文每一段都有动词的运用。动词用得巧,用得准,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一自然段中有“甩”和“游来游去”。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有“迎、追、游”、“披、露、鼓” “蹬、跳、蹦”。
B 理解意思
这些动词的意思,通过上下文、课文图片等方式来理解,是不难的。
“甩” 写出了小蝌蚪摆动细长的尾巴的灵活样子;“迎、追、游”,体现了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避免了语言运用的同一性,还表明了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描摹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这是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动作敏捷、身姿轻盈的特点,让我们读出了它们兴奋快乐的心情。
这些动词的运用,表现了小蝌蚪的天真可爱,增加了文字的动态美,也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画面感。
动词的教学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结合语境,比一比;如“跳”和“蹦”的区别。
联结生活,演一演;如“追”和“迎”的区别。
模仿动作,做一做;如“甩”和“摇”的区别。
C 积累运用
通过完成作业任务的方式,促进积累和运用。
如:补充动词,填空。
( )尾巴。
可以填写这些动词:(翘、摇、卷、拖、甩……)尾巴
再换一种方法填空:
甩( )
可以填写这些词语:甩(手臂、尾巴、绳子、鞭子、头发,辫子……)
同样,“游来游去”也可以这样来练习:
( )来( )去。
可以填写这次动词:走来走去,滑来滑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抓来抓去,敲来敲去……
再如:填上动词( )在荷叶上
可以是( 坐、趴、睡、站、蹲…… )在荷叶上。
这篇课文是学习动物外貌描写的极好例子。尽管没有语文要素涉及到这一点,可是,文本的特点却将此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因为本课中的外貌是故事情节向前推动的因素。
有人会问:让学生学习外貌,是不是超出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
绝对不是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育要善于抓住“课文例子”,通过“课文例子”习得语文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养。
课文里有这么好的外貌描写,为什么要放过而丢弃呢?
恰恰相反,老师要丢弃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归纳,要与课文分析说再见。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去追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它们身体的变化过程。其实这是知识型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繁琐的分析,而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A 外貌呈现
课文主要描写了小蝌蚪的外貌和青蛙的外貌。
小蝌蚪的外貌描写得准确简单,“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语言简洁,学习起来,是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知识水平的。
而对青蛙妈妈的外貌描述是分段进行的。先是“宽嘴巴”“四条腿”,然后是“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大眼睛”,一点一点地描述,不仅造成“误会”,还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样安排,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表现了小蝌蚪的天真可爱。
B 理解特点
对于小蝌蚪和青蛙,学生们都是非常熟悉的,有生活经验,而且还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理解,这是非常容易的。
C 积累运用
通过对外貌语言的理解,学生初步懂得,描写外貌要准确全面,不然就会像小蝌蚪一样认错了“妈妈”,闹出笑话。
老师可以采取“我来说你来猜”的游戏,来让学生学习动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如:河岸边趴着一只动物在晒太阳,黑褐色的身体,长长的尾巴。它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身上披着坚硬的铠甲。那是什么动物?(鳄鱼)
老师也要让学生试着描述熟悉的一种动物的外形。
这样把动物的外貌描写落实了。
03
抓分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富有童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蝌蚪的天真可爱,以及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鲤鱼妈妈、乌龟妈妈的和蔼可亲以及对小蝌蚪的关爱。
可以采取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来练习。
这样来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提高一大截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