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互联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格局似乎渐趋稳定明朗。
但零代码/低代码的火热,让人思考这个新变量的出现会带来什么变化,难道只是提高效率!
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此赛道中有超过近20家企业获得投资,有的企业持续获得多轮融资。除此之外,进军2B市场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和腾讯,老牌2B综合服务商用友等,不但亲自下场构建平台,还以投资收购方式在该领域扩展;在HR、协同、CRM等各领域的厂商也纷纷推出相应的零代码/低代码平台,一时间竟然无服务商没有零代码/低代码。
如此之火的赛道,零代码与低代码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其实,这两个概念的产生还是源自于APaaS平台。据相关资料考证,Forrester早在2014年就有一篇《New Development Platfroms Emerge for Customer-Facing Applications》的文章,提出了低代码(Low-Code Alternatives)概念。不过,真正将此概念发扬光大并进行完善的还是Garnter。在2017年,Garnter发布了一份关于HPAPaaS(Enterprise High-Productivity 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的魔力象限报告,这是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但是在2019年发布的《Magic Quadrant for 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报告中,HPAPaaS这个细分领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LCAP,就是大家常说到的低代码。同时,也对No-Code(零代码,也被称无代码)给出了准确的归属关系,即它是低代码的子集。 从那时起,零代码/低代码的概念就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了,更重要的是No-Code的使用对象被定位于业务人员,也就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即企业数字化应用系统的构建工作有了新的社会分工。首先是让业务人员直接加入企业数字化应用系统构建过程中。由于零代码主要面向业务人员,能够让更多业务人员面向不同类型的业务场景开发,可以自己动手快速构建出符合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解决业务需求或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创新。未来零代码的编程能力将可能变成一个与Word、Excel、PPT一样普及的基本办公职业技能,面向业务的零代码用户群体数量,将远超过IT工程师,市场想象空间和红利将会更大。业务人员处在一线,了解业务并能够持续不断创新,这将大大促进企业部门数字化建设速度,企业大多数部门完成数字化后,会促进企业整体数字化建设的加速完成。其次是将IT专业工程师进行分层。零代码/低代码并不意味着IT专业人士将面临失业,只是一部分IT工程师要面向业务一线,构建的企业数字化应用系统要更快速满足业务变化与创新需求。另一部分IT专业工程师更专注中后台以及底层基础技术、应用与平台的建设。这也同当下大中型企业数字化建设中IT科技部门的组织变革趋势一致,以数字化与科技应用领先的金融机构为例,原有很多IT科技部门被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IT工程师直接被划归业务部门并拥有相同的KPI考核,以支持并完成业务需求为主要目标。另一部分则仍然归属IT科技部门,主要是进行底层基础产品与技术研究,包括企业中后台产品应用的构建。另一方面,中国数字化的需求变化更是让零代码与低代码迎上风口。首先,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率仍然不高,包括线下经营活动的数字化率,不超过1%,而且数字化和云化同时发力,市场潜力巨大,比美国市场更有吸引力。其次,中国企业数字化在标准化与个性化定制之间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个性化定制需求与市场供给能力不足及成本高且效率低的矛盾正日益增长。目前市场上服务商提供的各类数字化应用,大多都是市场容量大、成规模销售的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但是,这些产品与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大中型企业通常选择市场上相应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部分定制化开发,有的甚至是全部定制开发。可是这些定制化应用不但对行业知识与人员等有较高要求,而且通常成本高。中小企业则更不同,市场提供可选产品种类本身就不多,大多还是有共性需求的规模化产品。如果产品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中小企业在其上能够进行个性化开发就更少了,更不要说完全个性化开发了。同时,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数字化难题,就是有需求但因市场规模小而没有服务商提供产品。其实,世界永远存在所谓的标准化和定制化,因为个性化需求也是企业构建自身商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定制化和标准化SaaS产品基本上已经是一半对一半。三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开始进入到自下而上的一种内生需求阶段,将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随着大量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普及时参加工作的员工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后,他们天生具有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经营管理的思路,因此迫切需要有工具来帮助完成工作。可原有企业中的IT组织结构或运营模式,无法满足需求,这直接导致很多IT或软件服务采购权被下放到业务部门。同时,即使领先的企业在完成数字化系统的主干道建设后,仍然需要大量构建支线,以便让整个数字化系统延伸到企业的各个毛细血管。某互联网集团企业本身就是一家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程度非常高的企业,可集团法务部每年都要处理成千上万件诉讼等相关的案件,常常会因为过期没有提报证据或没有去开庭,甚至是因为忘记处理导致案件败诉。虽然集团IT系统中有案件的胜诉与败诉列表,但没有案件处理过程的处理节点动作与协同结果,也没有如何保证案件成功率的有效保障机制。因此,集团法务部通过使用零代码平台,从最开始搭建了案件到期提醒功能,即将流程分解为要完成的一系列节点,到对应的节点就提醒要完成相应的操作与事务,后来逐渐延伸成法务部的案件数字化管理系统,从追踪溯源到团队协作、律师协作、法务助理等,逐渐将整个系统在零代码平台上完整构建出来,案件办结率以及胜诉率提高很多。该集团法务部门进行案件流程处理后,将案件处理结果的数据直接返回给集团的IT系统中。这就是一个集团完成主干数字化系统建设,事业部完成支线数字化建设,进而全面提升整个集团的数字化应用的典型。零代码与低代码技术的出现似乎给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选择。面对这样的由技术驱动的巨大产业机会,在零代码与低代码这个拥有无限可能的赛道,除了如用友、北森等已经拥有大量应用或在一定领域占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象奥哲、轻流、ClickPaaS、云表、伙伴云、明源云等,这些独立的零代码与低代码企业如何做才能跑出,“剩”者为王? 因此,产品力、规模以及资金三者缺一不可,才能胜出。其中产品力是基础前提。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一直以来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现在虽然正逐渐从产品为中心进入到以成果为中心的新阶段,但产品是实现客户成果的关键。要比以往更重视产品,千万不要认为按效果或成果付费而忽视产品。如今,零代码与低代码已经进入产业发展快车道,也将进入淘汰赛阶段了。可是不管如何,正如由传统软件向SaaS服务的发展进程一样,延生了HR领域独角兽北森、CRM领域独角兽销售易等,零代码与低代码在加速数字化建设的巨大机遇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独立的独角兽企业,让中国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的生态更多样更繁荣,也将会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