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起到底是犯了什么罪!?
发布于 2021-09-07 11:48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新起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张新起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钱款;大肆从事营利活动;胆大妄为,毫无纪法底线,把公权力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在企业经营、工程承揽等方面为他人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据悉,张新起原是包工头起家,1956年生人,1966年即停止学业,学历永远停留在了小学三年级,1974年刚满18岁参加工作,真实学历为小学,发迹后又在职函授,美其名曰“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实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盲加流氓!其在青岛市长任上,大权独揽,目空一切,悍然与百万青岛老百姓作对,在公开场合下辱骂百姓,主政青岛五年,毫无政绩,目无党纪国法,贪墨国帑民财,劣迹斑斑,以种树的手段为自己敛财,罪孽深重如此,即便百姓不惩罚他,法律不惩处他,上天也要收他,收他身后的那些人!
花40亿“毁草建林” 青岛市民:“走了个种草书记来了个种树书记”
2012年3月张新起当选青岛市市长后不久,他就提出要大规模植树增绿。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张新起提出要建设生态青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大干300天,建设连片万亩林场。根据当年的“植树增绿”工程计划,青岛五市七区当年拟投入逾40亿元造林,并在201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五年再造一个新青岛”。
中国商报法制周刊发现,2011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为566亿元,“植树增绿”工程占到了青岛财政收入的7.2%,如此大规模花费巨大的造林工程,被青岛市民称为”史无前例的面子工程”。
然而,史无前例的工程也引发了史无前例的争议。中国商报法制周刊翻阅当年媒体报道注意到,面对大规模种树的倡导和行为许多青岛市民对此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质疑此举为何未公开征求意见或召开听证会,从而引发“掀掉草坪”改种树、海边种树遮挡海滨视线,乱搞形象工程等讨论。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青岛市民说“当时青岛海边也种满了树,树不容易活,都打上营养液“就像人挂吊瓶似的”。“种的树还把海边海岸线给挡住了”。
还有市民说张新起种树有三个特点:“高、大、密”。他选择的树又高又大,而且种植密度高,有的两树间隔不足一米。更魔幻的是,有的树种到岩石上,有的树种到高架桥下。就连人行道上的树也比较密。
面对搞绿化如此“情有独钟”的市长,许多青岛市民称张新起为“种树市长”,但值得一提的是,张新起并不是第一个热衷搞绿化的青岛市长,曾担任过青岛市长、市委书记的杜世成也有同样的执政热衷,不同的是他倾向于种草,不惜对大树“痛下杀手”。青岛市民说“走了个种草书记来了个种树书记,不知道青岛的绿化还要被折腾多久”。如今,这两位原青岛市长均已落马。
杜世成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或伙同情妇收受他人财物达数百万元人民币,生活腐化,2008年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对于“种树”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新起盲目种树,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仅造成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污染地方政治生态,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因原油泄漏爆炸事故 曾受行政警告处分
2013年11月22日,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中石化旗下分公司一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事故发生后,相关机构部门及时成立调查组,查明事故经过及损失情况。官方认定,青岛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不深入不细致,管道保护、规划、市政、安监等部门履行职责不力,事故风险研判失误。
2014年1月,国务院安委会通报“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48名责任人被给予纪律处分,对涉嫌犯罪的15名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时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副省级)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后来张新起也说,“这是一场深刻的血的教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