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西方哲学,二外到底选哪一门?

发布于 2021-09-07 16:34

编者按:其实这个哲学二外的问题,之前的文章已经谈过了,多特姚当时给的建议是法语,原因在于法语的语法比较简单,屈折性变化没有那么强,而且20世纪之后大陆哲学的中心是在法国,综上所述,法语是哲学第二外语的最佳选择。
西方哲学第二外语选哪个,德语or法语or其他?


01


但是,因为最近多特姚在狂啃wheelock那本拉丁语教材,加上多特姚自己的二外其实是德语,随着拉丁语学习的逐步深入,多特姚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德语和拉丁语语法之间的巨大相似性。之前说过,法语并没有非常强的屈折性,而西方哲学的思辨实质上是建立在古希腊语的高度屈折性之上。

这个屈折性,简单来说,就是变格变位,名词不需要靠句子中的语序来判定是什么词性,名词充当主格、宾格、属格的时候是靠自身词形的变化来判定的。动词有复杂的语态时态不定式和分词用法,不定式和分词往往可以当做形容词使用,继续进行词尾变化。

这和汉语非常不一样。而屈折语动词有语态时态,比如主动式、被动式,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等,这些时态语态的区分也是靠动词词尾的变化来判定的。法语的屈折性主要体现在动词有变位,但是名词变格不明显,法语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靠语序来判定名词充当的句子成分。而德语较法语更难的就是名词的变格,当然,还有丰富的指代用法,这里不赘述。

02

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三者,在基本的语法结构上保持了一致,不过古希腊语会更加复杂,比如在古希腊语中,有多种构词方式表示不定过去时aorist。但是拉丁语没有不定过去时,拉丁语的完成时就经常和古希腊语的不定过去时混用。

在学习拉丁语的过程多特姚发现,拉丁语比德语就名词而言,多了一个夺格ablative,这个夺格在德语里很多时候用介词短语+其他格来表示。拉丁语还有一个呼格,但不是一个承担重要语法功能的格。总体而言,德语和拉丁语剩下的四个格(主格N、属格G、间接宾语D和宾格A)的用法是大同小异的。

从历史渊源来讲,16世纪路德把《圣经》(也就是把希伯来文的《旧约》和古希腊语的《新约》翻译成了通俗拉丁语)从拉丁语翻译成德语,这标志着书面标准德语的正式形成。拉丁语对于正在形成的标准德语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句子结构和风格之上。

03

以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德语为代表的的标准屈折语特点就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尾变化,三者经常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指代系统极其发达,指示代词可以有很多套。这就造成了语言本身的描述性相当丰富。多特姚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康德黑格尔的德语句子经常是从句套从句,非常长,这就很明显受到拉丁语的影响。

如果各位有志于研究古代哲学,尤其是希腊化(Hellenistic)时期之后的哲学,毕竟语言是国力的附属,罗马帝国兴盛,那么拉丁语自然就有霸权,和今天的英语一样。如果要学习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乃至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早期近代哲学,那么拉丁语作为lingua franca通行语,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德语和拉丁语之间存在巨大的相似性,有德语的底子,对于学习拉丁语是相当有帮助的,多特姚对此有一些发言权。从莱布尼茨的“庸俗”后学沃尔夫开始,德国古典哲学兴起,哲学才开始从拉丁语转向德语全面制霸的时代。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德语的入门非常漫长,性数格搭配、动词名词的变格变位、各种时态语态不定式分词的变化,可以供初学者喝一壶。

不过从学习的衔接性而言,学好德语,往难可以转拉丁语,往简单可以转法语,多特姚认为,学好德语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还是取决于各位自己的情况,以及想要在多深的程度上了解西方哲学。会一点法语,有一定哲学文本阅读能力,对大多数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讲已经够了。

广告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7版):Wheelock’s Latin,7th Edition

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M·韦洛克(Frederic M. Wheelock) [美] 理查德·A.拉弗勒(Richard A. LaFleur)著 后浪

当当

04

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后台回复“”,获取入群相关信息。

回复“班”多特姚的秋冬精读班马上要开始招生啦,敬请留意。

回复“付费”,获取付费咨询相关信息(多特姚有辅导考研和考博的成功案例)。


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北京大学外哲博士多特姚的哲学普及教育
297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