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的真实收入到底有多少?或许比不上普通白领......

发布于 2021-09-07 22:10

近日,有网友征集统计了多位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真实收入。
                                          
—— 滑动查看 ——
上海某 211 高校讲师
专业:生化环材
每个月到手工资+津贴:
5289.06 + 2099 = 7388.06 元

北京某 211 副教授
专业:生化环材
每个月到手工资:10541.25 元
南京某 985 副教授
专业:生化环材
每个月到手工资:16038.82 元
中科院某副研究员
专业:生化环材
每个月到手工资+津贴:11485.74 元

    图片来源:Labgirls

可以看到,这些科研工作者任职于北京、上海、南京的 985、211 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这些在国内相对顶级的科研平台,其中两位更是拥有副教授职称,这些头衔即便从相对世俗功利的角度评价,也足以证明他们在科研工作的道路上取得了足够耀眼的成绩,而在这些辉煌背后隐藏的努力和汗水则更是难以想象的

但相比起学术领域的建树,他们的真实收入水平就显得不那么亮眼,甚至多少有点寒酸——根据一份 2020 年由国内某知名招聘软件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 年第二季度北京白领的平均月薪高达 12602 元,上海紧随其后高达 11037 元。这意味着,图中这几位任职于北京和上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真实收入甚至要低于当地白领收入的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 :中新经纬


科研理想 VS 现实压力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 2018 年的一篇热点文章: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员逃离北京的自白。这位科研人员在北大本硕博毕业后拒绝掉某企业开出的高薪,毅然选择进入中科院北京某所;可在工作三年后,他终于因来自现实的压力而选择离开北京前往南京某高校任职。

这份压力简单来说在于,这位科研人员在中科院工作的收入仅是在每月的房租上就要花掉大半,在北京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根本是遥不可及的梦,而他的孩子快到了入学年龄,在北京的学区政策下他们的条件就意味着孩子将错过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终,他被迫选择放弃作为自己多年理想而为之奋斗的中科院科研工作,告别对他寄予厚望的导师,举家「逃离」北京。

图片来源 :水木社区

当然,高房价带来的全社会性的问题并非仅仅是针对科研人员,但科研人员收入待遇太低与科研工作压力太高之间的错位,则是长期以来一个真正不容忽视的问题倒不是说科研工作本身具有某种「优越性」应该与更高的薪资水平挂钩,但当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都未能得到足够的保障时,科研工作的效率是一定会受到影响的。


焦虑的现状:科研 = 贫穷?

2021 年初,一位科研人员在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中留言,
「我非常热爱科研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拿出大部分时间来干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杂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争取科研项目、找经费、应对各种考核、报销等。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很低。」

对此,中国科技部回应,要抓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确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有效引导预期,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工资水平,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待遇。无独有偶,3 月 5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基层代表王巍也同样提出了提高科研工作者薪酬待遇的建议。

事实上科研工作收入过低这一现状也受到我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条件制约。各方面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在科研项目上的投资力度与比重,是相对大于给科研人员们本身的薪资待遇的。
这导致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科研机构很多采用项目养人的思路,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构成中,固定部分占比较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项目经费提成,很多时候科研人员要被迫通过争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收入——而这一定程度上便导致了前文提到的对科研工作效率的影响。
即便随着我国在科研领域方面的建设逐步完善,科研机构与高校也在以不同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但总体来说,收入过低这一现状,依然是我国科研人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道路上所要面临的一场考验。

科研,说到底也是一份工作,选择了这份工作的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就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但社会上总有一种声音认为,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就该彻底牺牲自己,过着最苦的日子,做着最前沿的研究。
当然,建国初期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确凭着一腔热血,在艰苦的条件下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快速追上世界的步伐,这种奋斗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但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如果科研工作仍然要被限制在相对贫瘠的条件下,是很难推动我国科研水平真正走向世界前列的。


编辑 | 生物在线

授权转载及爆料请联络生物在线管理员


生物在线
提供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最新资讯、趣味研究等,是各位实验室工作者,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之家。
70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