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纵六横,主支航路15条!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新规将于9月10日实施

发布于 2021-09-07 21:49

 “优化调整后,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共15条,将呈‘三纵六横’格局。”9月7日,浙江海事局、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杭州联合召开《关于调整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的公告》新闻发布会,通报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的调整优化方案,并全面解读《公告》内容。

浙江是海洋大省、航运大省、渔业大省。目前,每年航行于浙江沿海的运输船舶约245万艘次,渔汛期在浙江沿海生产作业的渔船日均约1.5万艘次,进出浙江沿海港口运输船舶日均约5300艘次,宁波舟山港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港口吞吐量第一,浙江沿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上交通最繁忙、通航环境最复杂的区域之一。

舟山老塘山港区 摄影/刘继波

本次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优化调整,是浙江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保障国家战略物资海上运输安全以及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的有力举措,也是浙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意见、进一步深化“遏重大”工作部署、提高浙江沿海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本质安全的生动实践,对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浙江沿海通航环境,保障浙江海上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0万吨级超大型满载矿砂船首次试靠宁波舟山港衢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 摄影/刘继波

发布会上,浙江海事局副局长梁永铭聚焦浙江海上交通安全和效率、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从规范海上通航秩序、改善海上通航环境、提升港口通行效率的角度,全方位对浙江沿海主要公共航路优化调整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及特点、规划实施工作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他表示,近些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沿海通航环境和船舶通航规律发生重大变化。为着力消除浙江海区航线纵横交错、船舶通航密集带来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多发隐患,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新形势,海事部门会同农业农村等部门和有关地市政府于2019年就启动了沿海航路优化调整工作。

优化调整后,浙江沿海15条主要公共航路将呈“三纵六横”格局,即由北接上海、南连福建、自西向东纵向分布的“外航路”“东航路”“西航路”,和东西横向进出浙江港口、分布于“舟山北部、舟山中北部、舟山中部、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台州湾、温州港及乐清湾”等6个港口密集区的6条进出港航路组成。通过航路调整,将有效理顺浙江沿海船舶交通流、改善浙江沿海通航环境,同时配套实施船舶航行行为的规范引导,可构建起相对科学合理的航路和渔区界限,从源头上降低商渔船碰撞风险。



地图来源:浙江省海事局


近期,浙江沿海地市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召开宣贯会、培训教育、执法宣传等多种途径推进航路调整宣贯工作。

延伸阅读:“答记者问”

记者:那么,航路调整后对浙江港口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副主任丁武雄:航路是港口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沿海主要公共航路调整其中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服务浙江港口发展。总体来讲,此次航路调整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船舶进出港通行效率。2020年浙江沿海进出港船舶艘次达199万,船舶通航密度非常大,而部分水域南北向航行船舶与进出港船舶航路交叉,严重影响船舶进出港效率。以虾峙门口为例,原东航路穿越虾峙门深水航道,而虾峙门航道是国际大型船舶进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的必经水域,日均流量达160艘次以上,南北向频繁穿梭的航行船舶严重影响大型船舶进出港。此次航路调整,将东航路外移,全面消除了南北向航行船舶对进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大型船舶的影响,大幅提升了船舶进出港通行效率。

第二,有利于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此次航路调整聚焦港口长远发展,统筹考虑船舶通行的安全便捷性,科学设置了宁波舟山港、洋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等港口密集区的船舶进出港航路,为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宁波舟山港港口规划、航道锚地专项规划等,对宁波舟山港水域复杂的交通流进行了全面优化,为港口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第三,有利于浙江港口更好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航路设置方面,充分考虑浙江沿海航路与上海船舶交通流衔接问题,不仅设置了三条纵向主航路,还结合浙江沿海至长江口船舶通行实际需求,设置了三条支线航路,最大程度的满足浙江沿海港口船舶进出长江需求,为浙江港口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张亚菁

记者/陈惠 通讯员/郑臻 摄影/高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