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之死有后代吗:同为嫡出,阿济格的境遇为何不如多尔衮?

发布于 2021-09-08 02:52

多尔衮之死有后代吗纷纷云云


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了。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记、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治。多尔衮的这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 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十二月,清军攻陷朝鲜李朝南汉山城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押送国王家属等182口报捷。


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国,后期形成“四大贝勒共同主政”的格局。努尔哈赤死前未指定接班人,努尔哈赤一死,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


多尔衮之死有后代吗

这样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王爷,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那么这位王爷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清朝铁帽子王(四)——睿亲王多尔衮


从争夺后金汗位的失败,到争夺大清皇位的失败,再到权势到达巅峰时候的突然陨落,多尔衮的每一次都距离满清政权的最高治权如此之近,但是每一次又都无法坐上最高治者的宝座。而在这其中,代善成为了多尔衮永远无法翻越的障碍,正是代善和整个代善家族让多尔衮一次又一次的吞下失败的苦果,而代善也成为了多尔衮一生命中注定的“苦主”和“克星”。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记载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成为“摄政王”之际的“效忠誓词”:


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尔衮之死有后代吗众说纷纭


如果仅仅从汉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后事交代继位者。但假如考虑到女真人上述事实上盛行着的多种婚姻制度的话,努尔哈赤的这番话则完全应该被理解成,自己死后,不但允许儿子代善继承自己,还希望他娶养无血缘关系的庶母——大妃。否则,这位大妃的举止怎么会如此荒腔野板,离谱得无法理喻?从她的一生行事判断,假如不是置身于这种多种婚姻文化氛围之中,这位史书记载中“有机变”的大妃,应该断不至于会错意到如此程度才对。


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其战略目标和战役战术指导都莫名其妙。而且是由排名在后的多尔衮命令排名在前的济尔哈朗,并且,两天后就要出发。


打击异已,逐步通向权利的巅峰中华古代名将录之一代枭雄---多尔衮


成功的处理民族关系中华古代名将录之一代枭雄---多尔衮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尔衮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公元1620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后金天命五年,发生了一件对后金政权影响深远的变故——努尔哈赤休弃大妃阿巴亥。当时,公开的名义是指斥大妃偷藏财物,实际上有很深的隐情。


多尔衮之死有后代吗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专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 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顺治看着纷至沓来的信,面对日益高涨的要求严惩多尔衮的呼声,心中乐开了花,于是他下令清算多尔衮。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1644)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一中国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清朝人最看重的就是祖制,如果乾隆恢复多尔衮的“清成宗”封号那无疑就是在修改祖谱,推翻祖制。这样的改变在清朝是万万不会被允许的,如果乾隆执意这么做只怕是会迎来一片声讨。其实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并非看中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无非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第三,大妃阿巴亥曾几次深夜出宫,去向不明。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清史稿·本纪五·世祖本纪二》有载:


就在多尔衮不断打压政敌与对手的同时,他还不断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面对老对手的灭亡,多尔衮自然不会安心的在盛京坐观成败,正在他积极准备南下的时候,接到了老对手吴三桂的求援。


清军占领之后,多尔衮严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议决定,迁都。清廷迁都既是出于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十月初十,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开始了以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治。十月,当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我们不讨论谁究竟该继位,就讨论当时多尔衮是否是努尔哈赤合适的继承人: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多尔衮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


  顺治帝仇恨多尔衮福临对多尔衮是仇恨的,其中有多种原因。


又过了一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