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氧吧】“双减”政策下,如何做智慧家长

发布于 2021-09-11 10:54

“双减”政策下

如何做智慧家长

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政策,9月份已经在各中小学校开始实施,其目的是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通过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活动等措施来实施。仔细思考这些措施,对于学生来说,到底减了什么?增了什么?其实减了学生课后校外辅导时间,增了学生回家后的休息时间。面对这些减和增,作为家长该怎样来面对?

家长应把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落到实处

家长要把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放在心上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下面这些习惯一定重视起来。

1.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需要人的自律。一个成功的人,他的特质里肯定有自律精神。作业少了,怎样利用好时间自主学习呢?要让孩子尝试对本周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可以创建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学校里的各科错题本上的错题,进行再练习,检验自己错过的知识点是否真正掌握,让在校学过的知识得以消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进行变式训练,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注重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阅读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阅读量的多少影响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中高考命题中都强化了阅读量的要求。读万卷书犹如行万里路,周末时,家长可以陪孩子到图书馆阅读,在那样的环境下,安心精心阅读两小时,孩子的阅读量得到了提升,家长在阅读中,自身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在回来的路上,还能与孩子分享读书感受,更能开阔孩子视野,让孩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注重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成果的分享能提升孩子的自信。从身边事做起,周末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家庭卫生,给家里的绿植浇浇水等。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过程一定要多加肯定。

4.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每天给自己10分钟时间做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改善情绪,让孩子感到内心安宁。同时,兴趣爱好的坚持有助于人的意志力、耐挫力的发展。

家长要把注重培养亲子关系落到行动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利用空余时间,家长可以跟孩子之间进行这样的互动:家长每天跟孩子分享“三件好事”手帐。准备个日志本,孩子按日期记录当天遇到的“三件好事”,同时还可以配上图片和照片,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这是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引导,它能促使孩子与家长更多留意身边积极的、让人觉得幸福的事件,帮助孩子收获更融洽协调的人际关系,同时,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孩子是我们家长一生中最难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爱其一生的一本书,家长多些智慧,孩子多些成长,经过风吹雨打洗礼,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供稿:学生生涯规划和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编辑:储丽

审核:校长室

相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suzhouxcsyzx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