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亲历9.11十周年(丹尼桦子原创第279期)

发布于 2021-09-11 13:32

今天(9.11)是个特别敏感的日子。加之米国刚灰溜溜地撤军,结束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战争。而发端的‘“9.11事件”20周年更是全世界热炒的新闻话题。笔者十年前曾写下一篇小文,十年后回看,一些资料、信息似乎还有点意思,是故不妨再拎出来炒下“冷饭”,各位姑且闲览之......

        在美国亲历9.11十周年

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日子——这一天,恐怖分子劫持多架民航客机冲撞纽约的摩天高楼,事件中一共有2986人死亡,包括世贸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高层建筑被完全摧毁,国防部总部五角大楼也受损。该事件导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反恐行动,包括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

【看!那就是双子塔(摄于1995年)】

         

        外松内紧,政府机关高度戒备

九月初,我们抵达赴美的首站旧金山。大概是距9月11日一周左右时,当地的媒体开始出现相关的纪念报道、文章,政府部门和主要建筑物都挂出了美国国旗。但总的来说市面还是相当的平静,感受不到紧张的气氛。

到了9月8日我们抵达华盛顿的当晚,CNN电视台播出报道:有国土安全部官员称获得可信但未经证实的情报,在911十周年纪念之际,将有装满爆炸物的车辆袭击,目标可能集中在华府和纽约。气氛登时紧张了许多。第二天虽然街面也看不到很多的警察,但国会山、白宫的等处路口都有警车停在不显眼处,不时还有警用直升飞机在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上空飞过。

当天我们进行的两项公务活动:参观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与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艺术与人文科学委员会交流,进门时都要经过与机场乘机相差无几的安检。接待方告诉我们,以前政府部门民众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自911之后逐渐加强了安保措施,直到目前是逢进必检。

9月11日的当天,我们刚好从波士顿前往纽约。傍晚抵达经过哈德逊河大桥时异常的畅顺,华人司机张师傅告诉我们,平时这座桥这个时段是塞得一塌糊涂的,今天之所以如此畅顺,一是市民事先知道纽约市中心许多地方交通管制就不进去了;二是人们怕死,今天这个特别敏感的日子没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不出来了。

       纽约华人努力走出911阴影

在纽约逗留期接触了多位华人,他们表示10年前的9.11事件给当地的华人华侨也有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今已逐渐平伏情绪,走出了9.11的阴影。

马先生是一位为我们开大巴的司机,来自广东台山的新移民。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唐人街的邻居兼好友黄先生当年在紧邻世贸中心双塔的万豪酒店上班,出事当天黄生刚好请假做义工没回酒店而躲过一劫,但他有两位关系密切的同事在此次灾害中遇难,而且其中一位酒店房务总监的孩子才四个月大,这让他难过了好久。黄先生说虽然自己拾回了一条命,但对人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借以前总是想着怎样赚钱,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但现在感到了人生短暂,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帮助多些人,做多些有益社会的事,因为我感觉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读者是否还记得,十年前有位叫曾颉的华裔青年,他在华尔街上班,9.11当天遇袭脱险后又重返现场救助伤员,被随后倒塌的瓦砾掩埋不幸遇难。他的无私、勇敢的行为在美国人心中为华人树立了英雄形象,当时受到普遍的赞誉。我们在纽约期间,当地的华文报纸专题报道了曾颉的母亲岑娇娴的近况:从丧子之痛阴影走出来之后,她得到了社区许多人的关怀和鼓励,逐渐抚平了内心的哀痛,愉快地活过了这十年。虽然失去了儿子,但她以儿子为荣,希望儿子的行为和故事,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发扬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和风尚。

        废墟上崛起新的希望

2003年,美国政府宣布将在911遗址上兴建名为“自由之塔”的新世贸中心,至今已经历8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这个项目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修改,终于形成了现今的建设方案:大楼设计为102层,高度为1776英尺(541米),寓美国1776年独立之意,全部工程预计2013年完工。

【废墟上崛起的“自由之塔”】

我们从建设现场看到,大楼外观像是被刀削过,大幅的反光玻璃墙在这个充满痛苦回忆的遗址上显出自己的气势,成为划入纽约天际线的一道壮观景色。同时,在建中的工地也成为了到纽约的游客必到之地。对美国人来说,“自由之塔”将取代原“双子楼”成为心中的灯塔,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新的象征。纽约市长布隆格曾对“自由之塔”作过以下评价:“这将是一个权威的建筑符号,自由塔将是纽约人重建希望决心的象征和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强大的自由灯塔”。

【竣工后的自由之塔】(图片来自网络)

上文写于十年前,这十年时间里中美关系经历太多的变故。所以文中的表述不一定适合时宜。但为了忠实反映当时的实情和心境,我一字未改刊出。望读者涵谅之......。

 谢谢您的观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