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始于颜值,陷于内涵
发布于 2021-09-11 16:05
在广阔的公共空间中,艺术文化不仅是装点,更是一种态度,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情绪和记忆。
在全国各地新晋网红打卡地”
文化地标式的公共文化空间
“才貌双全”
待华灯初上,南京眼旁的公园广场,一眼就看到一个硕大且散发着光亮的白色星球悬于黑夜之中。穿过两条很长的步行街,8个不同主题的玻璃盒子透过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管尽现光影和艺术之美,这里便是南京市建邺区24小时美术馆。“一直想打卡的地方,去过发现比想象中还惊艳,非常好出片,这个二十四小时美术馆是一个开放式且免费的展览,路过这里的人,都多了一个与艺术接近的机会,我觉得还蛮有意义的!”家住河西南的徐慧是个摄影爱好者,平日钟爱各类网红咖啡馆和文艺场馆的打卡探店,她感慨24小时美术馆之行是始于颜值,陷于内涵。
8个玻璃盒内都是用铁丝网、玻璃瓶和泡沫板等废弃物制作而成的展品,抽象化地勾勒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梦想愿景”,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微缩策展。“我们希望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感受艺术、走进艺术、体验艺术的平台”,24小时创始人王小兰希望,“人们晚上九点以后步入美术馆,去与理想中的艺术世界发生无时限、无障碍的深度连接。”
和24小时美术馆一样,位于长乐路上的文采书屋,是一座为纪念民国教育家陶文采先生而建的小洋房,黛砖红瓦、老虎天窗、立式烟囱...独特的建筑外观让你虽置身钢筋水泥的繁华市区也能体会一番秦淮风雅。区别于审美疲劳的各类ins风店铺,这类小众却又独特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中散发独特的文化气质,逐渐成为人们热忠打卡的新城市地标。
带到城市和居民身边
将“艺术即生活”的生活方式
公共文化空间
据了解,24小时美术馆是国内首家全天候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美术馆,这里每隔一两个月左右会更新一次展览主题内容,向市民展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及科技视听等当代艺术作品。在这里,你可以24小时融合室内室外,早晨晚间环绕广场锻炼休闲,在24小时Garden Party举办各类讲座,在24小时5G直播间录播节目,又或是陪同孩子在24小时图书馆读书写作业。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玻璃盒子打造成“24小时美术馆”的初衷,是想让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介入城市生活,“24小时美术馆”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馆”,更是融创新、艺术、文化、科技的城市文化空间和平台,让当代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在时间有限的非工作日不愿只是浪费在充斥着外卖、综艺与嗜睡的无意义肥宅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让大家更乐于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读书、喝茶、看展......这些内涵与颜值并重的公共文化空间将艺术融于日常,带大家回归温润如水的慢生活。
将是永不完结的课题
公共文化空间
创新变革
近年来,商业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差异化竞争的砝码,成为最受资本青睐的文化符号。要在迭代更新的现社会扎稳驻足,公共空间的变革迫在眉睫。
“书店的本质只有两点,一是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景,二是知识物流的空间。初见要研究的是如何将知识重新回到书店,并用大家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江苏远见控股集团总裁,初见未来书店创始人程宏说,“相比于目前的OTA(在线旅行社),我们将会打造OTAK(在线知识旅行),让每一本书成为旅行的起点,为读者量身打造人文旅行线路。同时,用人工智能重构书店,将来,在初见,不仅可以尝到机器人调配的不同口味的咖啡,还能根据互动者的兴趣爱好推荐有趣的知识点、书籍还有旅行线路。”
后疫情时代,24小时美术馆的创新变革在于不局限于室内展览,而是将展品直接搬到室外,将展览空间街区化,实现观众户外观展模式。24小时美术馆负责人表示,”不光只是展览,我们还将打造南京文创市集基地,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平台、文化品牌达成战略合作,以展览+市集的模式,引入优质文创项目资源,汇聚青年文创精英,打造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样板。”
(本文摘编自2021年9月6日《中国江苏网》,原题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用文化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