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 | 21 岁 ,我 有 师 傅 了 !
发布于 2021-09-11 22:41
21岁
我有师傅了!
又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天气阴沉。每到这种时候,我总会尽力让宅在寝室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些。晨起在南院跑步、收拾房间、整理衣物、看书听课等活动,为今天增添了些许意义。
但是无意间翻阅日历,才发现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实习的第二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60多天的实习生活转瞬即逝,其实总想写点什么。但是出于懒惰或者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了今天。
于我而言,实习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医学的学习从来不能脱离临床。我在懵懂中踏入中医药专业,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基本建立了中医思维、构建起中医知识体系。但是这些总归仅限于课本,临床于我而言就是天方夜谭。很幸运,在自己的努力下,今年7月能够进入中国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学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临床,但这次临床学习,却足以影响一生。
南院美景
进入科室前,自己的心是忐忑的。怎样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怎样和患者沟通?怎样平衡工作和学习二者间的关系?这些都曾是我考虑的问题。
进入中医科的第一天,潘老师就组织我进行了一次考试。中医是门高深宽博的学问,和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样,我做起题来有模有样、成绩还算说得过去。可是,一旦接触临床,大脑就是一片空白。尽管潘老师夸赞道:“不愧是中医针推科班出身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果然不错,很扎实。”但临床的现实很快就给我上了一课,如果不能将理论和临床有效的联系起来,只知道基础理论,自己依旧不能称之为医生,永远只是医学生。我所谓的“学过中医”,也瞬间成了纸上谈兵。
我最早接触的科室是推拿科,我的带教老师是科主任高永林。找高老师治疗的患者都称赞他医术精湛、待人谦和,他的很多故事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钦佩。
两个月的相处,我已不再称他高老师,更习惯叫师傅。在我的意识中,我们已不再是简单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中医传承发展的背景下,我更倾向于中国千百年来的师徒传承。师傅悉心教我每一个推拿手法和基础知识,并手把手带我规范练习。刚开始的几周,尽管学习内容很枯燥,但是回过头来看,这却是很重要的。
很快,师傅不再过分强调基础知识,而是直接带我上临床。让我去看、去感受,从实践中感悟中医博大高深的内容。这两个月,我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师傅的医术精湛、知识广博。能够将推拿的内外治则融会贯通,并且对西医的诊断标准了然于心。
两个月来,师傅将这些临床经验悉心传授,对每种疾病都详细讲解。9月10日的一次接诊中,我为一个中风患者独立做治疗。等师傅来到后,患者说这小孩很不错,手法做的很舒服。那一刻,我和师傅都笑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因为对医者而言,患者的肯定是最大的鼓励。
9.10 科室聚餐
中医最终看的是疗效,能够为患者解决疾病的困扰是中医最朴素、最根本的任务。和师傅在一起的两个月,我看到了中医的神奇与魅力。这种教育是课堂中得不到的,这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力量。师傅是我推拿学习的启蒙老师,不但有桃李之教,更有开导蒙昧之恩。可以说,和师傅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我终将有离开师傅的那一天,但是榜样的灯火会照亮徒儿医学生涯的前行道路。
◆ ◆ ◆ ◆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