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双减”,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发布于 2021-09-12 03:10

最近几天,中小学生都已经陆续入学。对学生们自己而言,不过是又一个愉快而轻松假期的结束,和紧张而又繁忙学习生活的开始,似乎没什么不同。但这次开学,却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他们身上,同时也降临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身上。

2、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3、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盈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4、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要强化配套治理。

5、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中央各级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要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在开学前夕的最后一天,教育部又公布了几项具体的措施,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其中考试,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而在开学后的第一时间,教育部再次发文: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严禁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严禁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严禁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严禁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教育部之所以紧急增补以上这些规定,是因为在刚刚开学的时间里,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的现象。

这样的暗潮涌动之下,教育部这次的改革政策可谓是大刀阔斧。那这样的政策对于学生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且不论这些政策好坏,单从学生、家长与老师的第一角度感受一下他们的心理吧。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入学后想的是:上小学与幼儿园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啊,好像上学的时间还缩短了呢。

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天放学后暗自窃喜:老师是不是忘记留作业了?

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听说考试不排名了,心理堵着的一块石头仿佛瞬间崩裂了。

初中的学生知道不用在晚上和周末再上那些补习班了,瞬间觉得周身轻快起来。

家长看到不用再给自己的孩子批改作业了,暗自庆幸再也不用陪着孩子一起从小学学到中学重新再走一遍学生之路了。

老师看到不用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和学生成绩不再排名的消息,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地为每一次考完后班级的排名而忧心忡忡了。

似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值得普天同庆的政策,但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便是政策中针对的目标——培训机构了。

正当他们为了这几年日益火爆的培训市场欢呼雀跃,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培训利润时,教育部这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所有的激情。

以上几项规定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培训类机构了,所以在这些规定实施后,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在培训市场的一杯羹,才敢冒险费劲心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改头换面蒙混过关。

三方觉得这个政策是个好政策,一方对这新政策深恶痛绝,比分三比一,多数觉得这是个好政策。但多数认为是好的,那这就是个好的政策了吗?咱们抛开主观感受,再来理性分析一下。

这些政策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减少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考试不排名,限制学科类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有人疑虑这么做岂不是有些放纵学生了?也不是,政策同样要求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服务水平,保证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这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的小学生活,那时候每天8节课,放学后扔下书包就疯跑疯玩,作业几乎没有或是很少,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学习的压力。考试时排名好些或是坏些,也没有过多的激动或失落。家长也不用陪同写作业或检查作业,班级也不会开家长会讨论学生的进步或退步。课间一帮同学尽情玩闹,上学仿佛是一件轻松且愉悦的事情。

那什么时候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了呢?这好像是进入新世纪后近20年来的改变。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品质普遍提升,这时候感觉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有所满足之后,没有了太大野心,就突然全体将目光转到了自家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应该超越自己这一代更上一层楼。这个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市里、省里的重点高中,那个听说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211、985大学,便一下找到了孩子学习的目标。

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差,排名落后,便纷纷找老师讨伐,是不是孩子座位太靠后听不清,是不是老师教的不够细,是不是课后安排的练习不够多呢?老师百口莫辩,只能多开家长会,反映谁谁的孩子听课容易走神,谁谁的孩子上课交头接耳,哪家的孩子早恋了,哪家的孩子偷着抽烟了,哪家的孩子偷偷跑去上网了,让家长多多教育,不然成绩落后老师也没办法。与此同时,老师布置更多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家长督促写作业,安排家长检查对错,让家长多上点心,不然孩子考试成绩差了,也有家长的一份责任。家长莫名其妙地陪着孩子重新踏上了学习的道路。

但即便这样,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在班里的排名还是很靠后,这是怎么回事呢?向别的学生家长一讨教,原来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辅导班,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学习,甚至还没学的课程也都会提前教授。这一听慌了神,原来是自己在原地踏步时,别人早已大步迈向前了。于是也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找补习班,而且要找更好的,不然又跟不上别人的脚步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家长给报的辅导班时间越上越长,并且从线下还发展到了线上,除了吃放睡觉,学生只要是睁着眼不是在刷题,就是在听课,一天的24个小时被挤得满满当当,家长恨不得还想着多挤出第25个小时。

这样的学习模式我没有自己体会过,我上学那会还没什么辅导班,也没有人请家教,仅仅见识过自己的一位同学请过邻居老师辅导过学习。并不是那位同学有多好学,只是因为平时考倒数第二的他,在一次月考中被平时考倒数第一的同学超越了,他成了倒数第一。于是他在桌子上用匕首刻下:我一定要超过他!班主任上课走到他面前时,被桌子上的伤痕吸引,刚要开口教训,发现是这么一句励志的话语瞬间转怒为喜,大声赞扬了这位同学的决心与毅力。经过邻居老师的辅导后,下次考试时他终于又重返倒数第二的宝座,他便又将学习抛之脑后了。当班主任后来知道这位同学口中要超越的“他”仅仅是倒数第二名时,气急败坏地让他赔偿了课桌的损坏费用。

话说回来,这样给学生布置如排山倒海一般的作业,让孩子挤出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也要上辅导班,真的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学习更好吗?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但我想说的是,未必吧。

打个比方,如果你家孩子平时考60分,班里排名下中游,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外辅导,下次考试排名前进了5名,你肯定喜出望外,认为这是参加培训取得的辉煌战绩,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他也许只考了62分。

不必急于否定,多数家长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超越其他孩子,不能被别的孩子甩在后面,因为升重点高中是按名次截取人数的,考重点大学也是按名额录取的,只有超过其他人,让自己名列前茅才有机会读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当所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不敢松懈地刷题做作业时,你也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放松,当所有的家长都在殚精竭虑地给自己孩子选最好的辅导班时,你也不敢落后。你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当学生们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或上辅导班后,你会发现孩子的名次几乎是没有太大波动,这时候你会安慰自己也安慰孩子,这也许就是加倍努力地学习和辛苦地上辅导班才换来的,因为你的孩子不这样努力早就被甩在后面了。但残酷的事实可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所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原地踏步,或者只是提高了一点点。

当然,这里面不否定有些孩子通过课外辅导成绩提高很多,进步很快。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他本应该就有的成绩呢?他也许只是上课没好好听讲,没有认真学习才让自己的成绩惨不忍睹,如果上课稍加用心就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呢?也许辅导班只是帮他补习了他本应该上课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学会的知识点。

很多学生也会绝望的发现,班级里几个顶尖的学霸常常只是正常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已,根本没有像他们一样参加各种繁杂的补习班,仍然在每次考试中取得甩开一众人几条街的成绩。

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那学生对应老师,当是闻道而悟,受业而精,存惑而解。

学生所悟之道,当是打抱不平,当是拾金不昧,当是助人为乐,当是爱国爱民,当是重情重责。正是将这些道存于心中,使得人民警察、消防官兵、人民子弟兵在国家灾难、人民灾难来临之时,个个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地勇往直前。要知道一百年多前,这些身份的人在百姓身边经过时,百姓们都会压低声音骂一声“狗腿子”、“兵痞子”。

学生所受之业,当是精通医术,当是掌握技术,当是钻研学术,当是创作艺术。正是精于所受之业,上至国家院士诸如钟南山院士之类,在国家经受罕见疫情之时,迅速采取有效策略控制疫情,避免亿万中国人民受疫情侵害之苦,下至各类普通技术人员、工人为我们生活所需的点点滴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学生所解之惑,当是自然人文,当是天文地理,当是物理化学,当是宇宙万方。正是通过拨开层层迷雾,解开了这其中之惑,科学家才能应用其中的原理与运行的规律,创造出一件件改善人类生活的新科技产品。

学生的初衷就应当是最质朴的学习。

也许有的家长会从教育部新政策中窥探出,这个政策只是给学生减了负,但还是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啊。学生负担减下去了,但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升高中,上大学啊。学生减轻了负担,放松了学习,以后成绩下降,怎么上重点高中,怎么进重点大学啊?

孔子在2500多年前说过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

据历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但这72位贤人也并没有如孔子所说学而优则入仕了。孔子弟子中颇为著名的弟子子贡并未为官,而是遵从自己意愿始终做着商人。古代的几个阶层,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一级的,但子贡还是选择做了一个富商。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出仕,当是像子贡一般,单纯地想向孔子学习,增长学识。

今日学子们的前途不止出仕一条,选择性有很多。当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老师经常与学生们讨论的一个话题便是,你们长大了的理想是当什么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唯恐抢答的慢了被别的小朋友先抢走了好的职业。这个说老师我想当科学家,那个说老师我要当工程师,那个又说老师我要当国家主席……好的职业有千万种,自己能选择的也有千万种,但并不真的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吧?

应试教育的初衷,是除了普通师生教育达到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之外,便是通过学习过程,靠考试筛选以及自己决定,选择以后可以通往的道路。

比如你有一颗超强的大脑,你可以通过考试证明了你的实力,国家可以把你筛选出来进入科研、高尖领域,你再通过自己的选择进入某个领域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并加入其中。如果你精通数学,也许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数学家;如果你精通历史,你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如果你精通艺术,你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家,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那么高的天赋,你可能会考虑通过上培训班来提升他,让他更具竞争力以便能获取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残酷的现实往往是,你的孩子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疯狂的补习之后,成绩并不见得有多大起色。尤其现在的政策不允许上学科类补习班了,你可能这时不会庆幸所有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因为你会说,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会请一对一的家教。其实这点也没什么担心的必要,因为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请的起家教,那他们以后也有自己的途径去上他们理想中的学校,并不会跟你的孩子争夺你眼中的好资源。况且,请了家教也不见得有多大成效。

与其再琢磨着能有什么歪门邪道的途径上个补习班,不如趁着减压政策的执行给了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时间,除了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外,培养他们更多的优秀品格,改善他们的不足。每次考完后,肯定好多孩子会说这里我会就是没使劲读题理解错了,也会说这个我会做就是马虎做错了,这个我也会做而且想的是对的,就是一分神手上写错了,等等。大意、马虎、分心、不仔细,这些都不是理由,而是一种不完善的品质,试想科学家在科研时如果出现一丝错误,也会引发巨大的灾难。如果能有意地改善他们这种不完善,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许会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当这些都改善了,也许你会发现孩子的成绩竟然比上补习班还更上了一层楼。

当然,多数孩子终究是平庸的,但他依然可以通过学习,选择一条可以走的路。终于有一天你也不得不接受他的平庸,但你也会因他在学习和感悟中融入到自身的高尚品格而骄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