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1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模拟题精选

发布于 2021-09-12 06:20

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国语》

D. 《资治通鉴》

【答案】B。解析:《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后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故本题选B。

2.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崇尚以德治国,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重视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儒教思想集礼教之大成

C. 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 其他思想对儒家思想构不成威胁

【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儒家思想本身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优点,使自己不断的发展,最终能够繁荣至今。故本题答案选C。

3. 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秋收起义

B. 二万五千里长征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B。解析:文中记者所说的“工农红军”完成的“战略转移”指的是开始于1934年10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故本题答案选B。

4. (单选题)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 )。

 A. 二者相等

 B.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 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 二者没有关系

【答案】B【解析】利润也称净利润或净收益。从狭义的收入、费用来讲,利润包括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以及其他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损失。从广义的收入、费用来讲,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额。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且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故正确答案为B。

5. (单选题)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

 A. 农村劳动力

 B. 新生代农民工

 C. 农业转移人口

 D. 户籍人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相关知识。

农业人口的转移,是指农业人口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如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同时也是指向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行业的转移。

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五章发展目标之一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ABD项不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

6.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是()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电动机

 D. 飞机

【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科技史知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以电能的突破、应用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为标志,在德国和美国发生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兴起的许多工业部门都植根于第一次技术革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导致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A项错误,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B项正确,内燃机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产物。

C项正确,电动机产生于第二次技术革命。

D项正确,飞机产生于第二次技术革命。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7. (单选题)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道德与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规范。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B. 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为法律所制裁的行为

 C. 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 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答案】D【解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具体表现在:⑴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⑶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故正确答案为D。

【重要提醒】相关资料,一次购买,后续更新,免费使用,不需要额外付费。

【1】公基题库(模块+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2】公基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3】最新时政(预测题+热点)售价:19.8元

【4】行测题库(模块+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5】行测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6】最新申论范文(热点)售价:19.8元

【7】公文写作题库(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8】综合应用主观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9】三支一扶、公安、社工题库分别售价:19.8元

【10】面试模拟题库(题目+解答)售价:19.8元

【优惠】VIP包括全部资料,仅需88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