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管理】地产项目滞销,到底是哪些不到位的营销细节在拖累项目?

发布于 2021-09-12 06:17

市场上很多房地产项目,表面上定位高端,包装精美,但一问业绩却很差。找几个客户问问,有说太贵,有说户型不好,也有说太 low…

既然前期团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项目做出来总是和客户擦肩而过?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客研这一环节不重视,脑袋拍得太多,功课做得太少!

不理会顾客的需求来做产品,前期省事但后期肯定会面临很多困难。不但定位、设计、成本分配、营销推广等方面存在方向偏差,甚至直接影响到房企的运营计划和利润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是哪些不到位的客研细节在拖累项目?

1


客群细筛不到位
产品定位成了一本糊涂账


但是现在大多数房企还是用之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定位客户,只分三个方面:刚需、改善、豪宅。
刚需75-95㎡,改善100-140㎡,豪宅随意霍霍,这是多少房企做产品定位时的“思想钢印”?

可一旦细究起来,就全是糊涂账:
80㎡做两房还是小三房?
95㎡做三房还是小四房?
改善户型到底110㎡好还是140㎡好?

没几个人能说清楚不同的产品线到底该卖给谁,稀里糊涂的开张。这种侥幸心理是:不管怎样我就这些货物,总会碰上买单的。等到滞销的项目才知道后悔,又忙着改户型…

那也是为什么一些房地产项目入市后不受青睐,产品线缺乏针对性,在竞品中显得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到开发商的思路。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置业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粗鲁的给客户贴标签根本触不到实质,更不可能为项目的创建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万科在这方面较早地提出了基于支付能力、家庭生命周期、购买动机三个维度的分析模型,将置业群体分为5大类11个小项目。

基于此,龙湖结合不同置业群体的核心特征,提出了更为形象的分类模型。这种分类法在不同的城市公司中略有不同。


在客群的细分研究这一方面,只要有心的考察调研,至少也能细分出5大类,而小类就更是数不胜数。利用更加精细的客户模型来推算生产线和配比,将房子卖给正确的人成为可能。

此外作者还从一位客研负责人的谈话中了解到,目前流行的分类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个盲点,即对家庭成员的状况进行评估。

家庭结构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户的需求,但不完整。比如下面这种情况,也许你也遇到过:
身边刚毕业半年的小同事,看着是个穷学生,没想到在深圳已经有一套房。
而公司的高级财务经理,收入不错人也光鲜,却和老婆、孩子还有岳母一起,挤住在老小区的一个三室两厅里。

现有的客研模型还处在孤立分析单个客户的阶段,认为支付能力=支付意愿。这会把调研工作带进误区。

比如调研显示刚毕业的年轻人买房意愿低,报告就想当然将他们归为低支付能力群体,却未曾料到有许多本地父母,很愿意为孩子购置房产。

又或者一位白领夫妇的收入已经接近中产水平,这份报告认为他们迫切需要提高收入。但是很多白领家庭的生活预算,大多是分配给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的,在5年内都没有为换房留出预算。

因此,虽然客户细筛模型演变得越来越成熟,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终归是个性化的。

未来房企想要进一步夯实客研工作,就必须保持对模型的迭代意识,警惕稀里糊涂地做定位。



也有很多房企客户的调查信息,都是来自集团其他在售项目。本文主要采用案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但这种调查方法能否有效实施的鲜有人进行探讨。

事实上,大部分的问卷调查并没有得到落实,很多置业顾问对此根本不重视。在填写问卷时,他们担心填写时间过长会影响自己的谈客,并私下随意勾号,或让客户敷衍填写。

最终收回调查表,发现里面有选项漏的地方,乱的地方,策划只能硬着头皮做。对于分析的结果,自作主张都不信了…

房地产开发商要想把研究成果落到实处,就不能轻视案场基础工作的宣贯。认真填写调查表,耽搁的只是客户那几分钟;而敷衍,影响的却是整个公司对市场的判断。

孰轻孰重,必须要明白。

2


设计脱离真实居住场景
户型经不起推敲

在经验主义横行的开发商内部,同一套分析逻辑和营销体系,可以用十年都不更新!这样的房企多了,产品同质化也就严重了,创新更是没有动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样板房项目,给人的感觉是,它做了一套户型,但又好像没有做过什么…

调查中偷懒做出来的产品,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它不会在设计上回应顾客对居住场景的具体诉求。

在客户调研方面,客研标杆龙湖做得相当彻底,不仅要发问卷、做面谈,还要跟客户到家里,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要花上几个小时到一整天的时间,要把顾客住的痛点都弄清楚。

普通房企要做到这一点也许很难,但即使是最基本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也常常做不到。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问卷和访谈的问题设置,存在巨大的瑕疵。


而只有问出了对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

调查表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客户需求的范围有多大?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不同面积的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户型。还不如换个更实际的问题,比如家里至少需要几个房间?

也有客研负责人提出,要故意让客户感到“两难”的问题,如大厨房和双卫生间哪一个重要?像窗玻璃还是落地玻璃?只有两难之下的抉择,才能确定客户心里真实的价值排序。

很多项目组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赠送面积越大越好,宁愿牺牲卧室空间的完整性,也要多做几个飘窗。

但大量客户的真实反馈是,飘窗宽度又不够、高度又不够,做桌子做床都不合适。还不如做落地玻璃,空出一个婴儿床的位置来,实用得多!

客户访谈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地区特点来设计。

如南方雨水多,天气潮湿,那么就可针对性地考察南方客户对气候的应对方法和痛点,从而完善户型细节。比如顾客每次下雨回家,总是缺少晾伞的地方,那就可以在入口处或阳台专门设置排水槽。

采访年轻客群,也可以将城市特色融入到问题的设计中。年轻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成都有房企进行了调查,发现年轻人非常重视生活情调,希望家里有专门的咖啡机、酒柜等物品。而深圳的年轻人把书房看作是自己学习、加班的必备配置。

项目团队在调查研究前,应充分考虑城市、地区及不同群体的特点,将问题设计得更有针对性,使访谈的效果更好。

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你调出来了,竞品没调出来,也许你的产品就赢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客研的任务是繁重的。如今大部分客研部门的调研范围,已经覆盖到了衣食住行,外到如何出行、去哪娱乐,内到在哪化妆、多久做一次饭,都调查地清清楚楚。

也只有如此,客户研究的成果才能真正落到设计图纸里面去,对客户的每一个生活痛点做出回应。

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峻的住宅市场中,拼的就是谁更“走心”。

3


盲目追求高大上
成本分配出大错

客研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导产品打造的成本分配。


对客研项目不重视的项目最喜欢拍脑袋写物业发展建议,各处都要用好材料,做噱头。归根结底,其实大多与顾客无所谓,纯粹是觉得这样才能卖好价格,压制好竞品。

曾经有一家外地房企初入某二线城市,把过去做过的成功产品拿出来,就急切地画图要快速周转。立面玻璃幕墙、大厅、过道均用大面积的大理石,园林传说是引进了百万分之一颗珍贵树种…

而两街之隔的项目z做了充分的准备,与调查机构一起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效果反映出本地客户最关心的户型设计、精装实用性和生活配套,而对公共部分则不在乎。

所以本项目根据调查结果和过去的老客户反馈,在户型设计上消除了不少缺陷,同时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优化了精装细节。

但是他们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建造了3万多平的盒子式社区 mall,引进了品牌商管理公司,在开业之前就举行了商家签约仪式。

其结果是,前者虽然抢先开张,但均价比其他竞品高出了30%,开盘三个月只卖了两成;后者则是在开盘当天就卖了七成,三个月就清盘了,相对竞品也实现了15%左右的溢价。

虽然从溢价上看不如前者,但控制住了成本、实现了快速回款,整体利润上比前者更可观。

而这家外来房企不顾客户需求,以为盲目砸钱就能把售价顶破天花板,结果却落得无人买单的境地,十分尴尬……


此外在调查细节方面,过去的房企都很喜欢给客户多个选择题。例如在产品要素方面,可能是对户型的实用性、精装档次、立面档次、交通配套等十多个选择,再根据客户的选择进行排序。

但是这种方法有漏洞,作为客户,做问卷的时候其实就想着“我要怎么做”,这样就可能全都打勾或者选择了很多次。

如此填写的问卷,其有效性更令人怀疑。也许用分数分配法来计算,可能更精确。

例如,给予客户100的区间,让它对不同的产品元素进行分配。

那最后哪一个元素得分很高,哪些完全不得分,是非常直观的。今后项目团队在成本分配上也是心里有数,哪些必须配,哪些可以舍。

4



后端营销全靠猜
对用户痛点选择性失明

简单粗放的客研工作,同样影响了后端营销。一个不懂做客群细分的房企,做推广的时候就叫异想天开。

碰上刚需多姿多彩的卡通人,碰上改善就是“上流”、“奢阔”,做豪宅必提“圈层”、“塔尖”、“新中式”。

自然,在房子好卖的时候,自掏腰包宣传无所谓。如果房子能卖出去,没有人能说销售不成功。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可容不得营销偷懒,不走心推广,客户是真不会看的。

行销要做扎实,必须从顾客自身着手。从前期定位到市场的筹备,大概要经过三四年的时间,人都换了几拨,当初的定位或许早就不符合现在客群的偏好。那诊断、修改工作,营销部也不能省略。

这一阶段的顾客调查,要把人们的日常行为、业余爱好,乃至对生活的看法、人生观等感性方面,都纳入调查研究的维度,以指导推广策略的制定。

曾经有些项目自作聪明,想做一个“故事线”炒作,企图用一系列街头流行主题材料和短视频,去打动年轻人。

但是本地主流的购房者都是公司白领和中上层人士,他们对街头文化完全不感冒,这种宣传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这种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关心顾客的真实心理,盲目作秀。

此外,营销部门设计的顾客问卷也总是流在表面,问题问不到点。例如,询问客户通常是从哪里获得关于房产的信息?

其实房地产信息的来源无非就是那几个大门户网站,地产人都知道,询问也没有用。但是有时房企的眼光总是局限于行业内,只是用单一的思路提出问题。

或许更应该问的是,客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如何?什麽是常见的 app和网站,抖音还是豆瓣 B站?想看的时间是多少?哪一块最有趣?

而这些答案更有可能帮助房企找到精确投放、突破信息壁垒的机会。

此外,也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直接问客户可以接受的总价格是多少,然后给出下面4-5个价格区间。

那么,客户当然是希望房子越便宜越好,9成的客户都会选择最低的那个选项,调查结果对价格完全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相反,运用反推方法,得出顾客潜在心理价格,会更客观。例如询问客户的年龄、具体职业、购房资金来源、可接受的月供比率等。

根据顾客的年龄和职业,可以大致推断出其月收入;并且可以从理想的月供款比中推导出其可接受的月供款额、总价范围。若客户透露部分购房资金来自于父母,那么价格可能会比想象中更高。


在设计调查表中提出的问题最忌流于表面,不需要问任何人都会敷衍的问题。采用曲线提问的方法,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


编者小结


TONG JI


客研地位的上升,是房企内部一场经验与理性的博弈。

许多房企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经验主义的危险性,誓要让项目运作重回理性的轨道,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是由于许多中小房企人员、精力有限,客研独立运作的模式并不普遍,但这不代表中小房企就无事可做。

实哪怕修改一份问卷这样的小事,都能让客户分析工作更有效。

只是看房企自己有没有消灭经验主义、实事求是做产品的决心而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