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国政系往事:一个“补课”成为全国第一的学科

发布于 2021-09-12 14:47

/

这是「师说新知」186篇原创文章。

1952-:"我们的水平很低,需要赶快补课"

    1979年1月18日,理论工作务虚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高规格、超长的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阶段,整整开了创纪录的三个半月,后期参会人数多达五百人。

    这和半年前《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评论员文章引起的巨大争议,有很大关系。

    此前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但是理论界还是有很多思路跟不上,高层觉得需要通过一场务虚会来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统一认识。

1979年3月30日,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言

    邓在总结发言中专门点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项多方面的复杂繁重的任务,思想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当然不能限于讨论它的一些基本原则。

我们面前有大量的经济理论问题,包括基本理论问题、工业理论问题、农业理论问题、商业理论问题、管理理论问题等等。

专门点了几个学科的名,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

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实际上,这使得一度被放弃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迎来了春天。

1979:“要不然,我们来试试看”

邓在大会上这段话的历史背景是:

解放后,政治学和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看作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被正式取消。

1960年代,为了满足外事工作的需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又开始恢复政治学专业,不过主要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名字都叫国际政治系。

三校分工明确,北大负责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人大主攻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复旦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对外关系。

1979年,湖北汉阳人王邦佐担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

按照指示精神,与孙关宏、曹沛霖等人一起,开始了“补课”工作。当时最为紧缺的就是政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1980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了政治学教研室。从1981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率先在国内设立政治学专业,就在这一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招收了第一批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1981年,当时的中国政治学会长张友渔主持开会,讨论如何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讨论认为,当务之急是开办政治学讲习班,培养人才。

王邦佐在会上说,要不然我们来试试看。

王邦佐(1934年6月-2021年8月24日),湖北省汉阳县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长期执教复旦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就这样,在王邦佐的主动请缨下,1982年3月到6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举办了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

开设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中国政治思想史、法学基础、宪法与行政法。

全国二十二个省市,一共来了六十几个人,整整半年时间,上了几十门课,学风良好。这些学生后来都是各个学校政治学学科的骨干。

这一次的讲习班,被学术界戏称为“新中国政治学的黄埔一期”。

1993:狮城舌战@国政师徒,华语之光


    1993年冬天,北京国家教委一纸电文,直接指定再由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


  在此之前,每一届辩论赛由不同大学轮换参加。1988年,复旦大学代表队已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夺得过冠军,1993年本不该再度轮到复旦。

    然而这一年开始,新加坡辩论会首次走出亚洲,升级为国际赛事,剑桥等名校也在参赛之列

    很明显,领导的意思是,复旦必须继续夺冠,为国争光。

    复旦决定拼了,举全校之力,组了一个豪华阵容。

    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挂帅,副教务长张霭珠任辩论队负责人,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担任联络员。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下了死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书记钱东生说:“复旦必胜!复旦必兴!”。从上到下,压力可见一斑。

   辩论赛专家指导团成员谢遐龄、倪世雄、朱维铮、朱立元、吴晓明、陆士清等。用今天的话说,这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骨灰级大咖。以他们几位外代表的各自领域30多名骨干专家,为6位辩手讲授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宗教、音乐、美术等各类课程,光讲座就开设了50多次。

    最终,复旦大学辩论队先后击败剑桥大学、悉尼大学在决赛中遭遇台湾大学,复旦大学以强大的实力以5:0横扫对手夺冠。

    四辩蒋昌建结辩陈词引用了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成为了华语辩坛传诵至今的经典。当年辩论赛火到什么程度,当年的春晚,赵丽蓉还来了一句,“请问对方辩友,是饺子好吃还是窝头好吃?”,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一大流行语。

    蒋昌建来自国际政治系,是三年级硕士研究生,教练兼领队是哲学系教授俞吾金,顾问是当时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国际政治系三年级硕士蒋昌建;

中文系二年级硕士姜丰;

法律系89级严嘉;

法律系90级季翔;

管理科学系90级张谦(替补,未出场);

新闻学院91级何小兰(替补,未出场)。

  

      “王老师研究国际政治,偏重实际;我研究哲学,有点空灵。”辩论队教练俞吾金事后总结说,他们两人优势互补,配合默契。

    后来人们骄傲的称之为“狮城舌战”,听起来很像金庸小说中的五岳剑派“华山论剑”。

    金庸还真是这次大赛的评委,不过他是以明报创办人查良镛先生的身份参加的。

    第二届冠军是南京大学。第三届冠军被马来西亚大学拿走了。6年之后1999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来自陕西的“华山派”-西安交大辩论队一群标准的理工男,不负众望一雪前耻,击败上届冠军队马来亚大学队夺冠。

    

复旦大学辩论队在狮城获胜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辩风,辩论界的业内人士给它定义为“花辩”。花辩主要展示知识的丰富性,辩风花哨,使用华丽的词汇、大段的排比。

西安交大辩论队员,左起路一鸣,谭琦,张爱萍,郭宇宽,樊登

正是在1999年的届比赛中,冠军西安交通大学队的理工男们,创造了日后被业内称为“雄辩”的风格。

“花辩重知识点的考量,对辩论队员有很高的知识要求,雄辩重逻辑点的推进,对辩论队员有很高的理论要求,使辩论有理论反思的景象。这种风格的变化,是辩论走向深刻、辩风呈现多样的趋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曾担任多届大专辩论会评委。
“西安交大的强大攻势、捉点的凌厉精准,路一鸣总结陈词的气度、郭宇宽带动的猛烈攻势,给我队的压力至今印象深刻。”
胡渐彪仍清晰记得自己参与的1999年马来亚大学对垒西安交大的决赛场面。

1995-:从研究到实践的复旦学派

    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结束后,《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首届冠军队复旦大学时,这样评价辩论队顾问,“年轻学者王教授”:

我还要提一提这次采访没有能遇到的复旦著名的年轻学者王教授。他也是20多岁就当副教授,33岁晋升为教授,在政治学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今年6月,复旦任命他为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年仅39岁。

    1989-1994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

    1994-1995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祖籍山东莱州人的国政系王主任被媒体称为“学者型官员”,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政治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复旦留校任教,并很快成为知名青年学者,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

    1978-1981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1989年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

摘自《政-治-的人-生》,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组织上调王主任去北京,担任大领导的智囊。没想到一口气就担任了三任大领导的智囊和助手,并在2017年走向前台,执掌中枢。

    

    2000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

    2017年,教育部组织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复旦国关学院的政治学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一。

      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学科排名,复旦大学位列全球第19位,位居全球首位的是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位列全球21位,清华大学位列41位。

上到中南海,下到基层街道,从创业对口的政府部门和学术单位,到专业不对口的经济金融部门,在国内和国外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已经塑造了复旦国政的优秀品牌。

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的陈志敏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科。

(完)

摘自《政-治-的人-生》,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师说」即日开通读者群,欢迎进群聊聊~

联系主编

「师说新知」刊名

承蒙书法家沈墨先生题写。

特此致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