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周】全国讲解员大赛参赛作品展示(一)铁铧犁春秋
发布于 2021-09-12 14:49
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根据省教育厅、省文旅厅关于印发《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省博物馆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9月12日起,将陆续展播五位优秀讲解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讲解员大赛”中的参赛视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带领公众感悟龙江“四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共诵百年伟业。
今日为您推送: 铁铧犁春秋 (公共服务部 汪可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件文物是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内的唐代渤海国铁铧。它两边一长一短,长边36厘米,短边32.5厘米,重4.4千克。其前端略呈漫圆形,后端有三角形穿孔,除一边略残外基本完好。
站在历史的这端,我们无法亲眼得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这镌刻着历史印记的文物提醒着世人,在东北这片广袤而苍茫的大地上,早有先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绵延几千里,传承数代人。
东北的严寒与凛冽自古如是,但这里却从不乏坚韧不拔的人民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古有靺鞨族用铁铧犁出渤海国的经济通达,今天则有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生命把贫瘠变成粮仓。
遥望此时的三江平原,风吹麦浪,遍地金黄。您可还记得,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与凄凉?您可还记得,14万转业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青那年轻的脸庞?您可还记得,那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搭马架、睡地铺,盐水煮黄豆,清水煮野菜的日日夜夜?
犁,通过破土开沟完成整地与播种,而置于犁下端的铧,则是破土的重要部件。虽然那时早已不再使用古老的犁铧,但在现代化的农具上,依然可以寻到它的踪迹。即便这样,开垦依然艰难,垦荒队员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没有放弃的他们,最终让机械“铁铧”正常工作了。一尺尺、一寸寸,犁出了北大荒的新世界、新天地。
开荒史荡气回肠,黑土地上写满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故事:写下血书的杨华、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云雀姑娘”刘瑛……一个个有名英雄和无数个无名英雄,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在党的领导下,这精神矢志不渝,历久弥新。习总书记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于是,非典时、汶川地震时、新冠疫情时,一列列满载新米的火车从这里呼啸出发,奔向全国……这是北大荒精神的力量,这是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强大保障,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美篇章!
千百年前的铁铧在展馆中诉说着历史,现代化的农机在沃野中抒写着国富民强;靺鞨族的先民在旷野中辛勤劳作,北大荒的儿女们在阳光下拼搏奋斗。精神铸丰碑,铁铧犁春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