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这么火,对于孩子究竟有怎样的作用
发布于 2021-09-13 10:24
随着科技的发展,少儿编程这个学科随之产生。未来编程是否还是主流,少儿编程究竟有什么作用,接下来我就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具权威的理论之一,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征是主动且恰当的使用逻辑,但具体运算思维要求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问题之中。换言之,虽然该阶段的儿童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客体和情境相关联。
少儿在学习图形化编程时,所有的操作都生成可见的动作,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可以很好的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引导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
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是儿童认知领域另一灵魂人物,他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那些能足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而不断发展的。在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中间,存在“最近发展区”。为了促进认知发展,就必须由教学者在最近发展区呈现新信息,也就是说,存在“可教时刻”,在这一时刻,儿童处于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需要得到外界恰当合理的支持。
在编程的学习意识形成和知识学习阶段,儿童需要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能顺利进入情境,能够建立熟悉的符号系统与编程系统之间的联系,并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导支持慢慢转变为协助支持。“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编程课堂中,关于维果斯基理论的两大教育实践。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由皮亚杰提出,乔纳森等人发展壮大。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学习既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Scratch的缔造团队——麻省理工的Resnick教授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传递给学生,而是从学习者的思考中主动建构出来的。儿童不能从哪里拿来想法,他们自己创造想法。因此在实践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计算思维”(注解见后)。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已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师设置的具体任务为明线,以被驱动的内容为暗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蕴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解决。任务驱动着学生的学习,通过任务的探讨与解决,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任务解决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者。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中蕴含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建立能够适合小学生计算思维提升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提升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从而获得计算思维与编程技能的提升。
注: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由来已久,在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eymour Papert的著作中首次提及,于2006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具体界定——使用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概念去处理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她是包含人类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核心是抽象与自动化。
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成为近年来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与人类计算思维的拓宽与发展密不可分。2016年美国政府公布“为了全体学生的计算机科学”计划,指出从儿童阶段开始人人都应掌握计算思维,并将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技能;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标准,计算思维也被列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
计算思维的隐形特征意味着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少儿可视化编程能够避开枯燥的语法和记忆,操作简单,合适计算思维的培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