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到底指的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14 09:40



《阴符经三皇玉诀》黄帝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何也?天真皇人曰:天以一炁而长养万物,天地炁散,万物盗之;万物炁散,人以盗之。人知盗万物之真炁养形,更知升降顺天时、接天炁、夺之造化,长生不死,乃人盗万物之天炁,故成道也。中医有云:“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肾水“上通髓海,下贯尾闾”。现在的腰肌劳损其实就是肾亏,肾脏自顾不暇,再无力养骨。也就是说肾是养脑、养骨的。如同一棵树的树根,枝繁叶茂是树根有生机,反之则枯萎,人的情绪、意志、耐力都和肾水有关,人的一生成败、寿夭、运气、智慧,财富都和肾精之气息息相关。临终精气神耗尽,神志不清楚,或者未老先衰,都会给生命本身带来下沉,可见精气神的重要性,气血足则神足!

精气神简介

精气神,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有,先天也。后天精(主要指阴精)、后天气、识神,既生出胎之后而用,后天也。《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里指的是先天之品。精气神三者构成人和动物的生命现象,构成一个活的个体,包括先后天精气神。

常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书法家经常写“精气神”,这是文化体现,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道家丹道的精、气、神概念起于远古一气化三清,三合一是金丹也,可以互化,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也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用了"精神"的术语。这里"精神"指的是成道者的"心"表现,也是阳神。《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那么精气神不足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体虚力弱;精神昏沉;智力下降。电器需要电才能运行,人体需要精气方能存活。电器电量不足的表现:运动功率降低;动能减弱;速度声音等降低。
人体精气不足:

身体的表现:体虚力弱,精神昏沉,智力下降,听力视力等感官能力下降,面容憔悴枯萎早衰,阳气减少,抵抗力下降等早衰的症状。

心理的表现:勇气胆量减少,容易恐惧;性格变得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由此可见一个人精气不足的表现就同电器缺少电量一样,手机无电无法正常使用。精气就相当于电流,肾就相当于电池。

俗话讲: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直接关系到人生命的质量。
精:正向的肾精、元精,反向的后天的浊精。《黄帝内经》上讲:“人始生,先成精”。肾精是生命的本源,“肾者,主水(血),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人体“精”的多寡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修炼或调养。

气:正向的元气”,反向的泄气、漏气。此气非空气,氧气,也不是人体呼出等能感知的气体,而是产生于肾精的一种无形的能量,与血共同运行,统称为“气血”,气统领着血在流动,气到之处血方能至,气未致处,血亦不行。气就相当于电池发出的电流,虽无形,但有功能的表现,可以感知。气鼓动着血在人体内循环运行。   

神:正向的元神,反向的无神。有神是气血充盈的一种外在表现。“气壮则神全”。饱满的精神源于气血的充盈,充盈的气血靠饱满的肾精来产生。
    
所以根源还是在肾精。中国古人非常有智慧,汉字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智慧,它牵扯很多的知识面,如佛家道家,中医相学等。正如精气神一词,正与中医理论贯通,而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的词汇。

“神”指一个生命体的健康及能量多少的外在表现。俗话讲“一份精神一分财,没有精神财不来。可见精神对于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精神不济,对生活事业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精神不济,大脑就会昏沉,智力下降,头脑不清醒,思维不清晰,工作就非常的吃力,容易出错,不易成功。

精神不济,一个人行动力就不足,工作生活就容易懒惰,效率就低,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精神不济,一个人就没有旺盛的动力和干劲,工作就会没有魄力。

可见古人认为的一份精神一分财,有它的科学道理在。一个精气神足的人,他的财富也是足的;相反一个财富足的人,精气神也一定是充足的。活力、干劲本身就是电力充足的根本,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企业家一个个财富具足、精神十足了。
 
关于精气神,在中国相学里也有论断。一个人精神气色的观察属于相学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五官及体态,其实就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精有元精、后天精。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阴精,滋于身,散于四大。耳乃精窍,故耳之闭塞,精病可知。运之健或疲者,精表现也。

精,现代医学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微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人身系统内运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如饮食水谷肉类入胃,由脾磨化成液,生血以充精。故必借谷肉之气以培后天之精,人乃得生也。

后天之精,以至阴之微,本于各脏之生化,藏之于肾,非独出于肾。凡男女同房之事,欲火起,煽动精室,虽不泄而精渐离位,若将出而抑忍之,则精摇而松,化后天阴精,滞内化脓血成废,久之成毒必病变,后患无穷。

中年以后,生化渐弱,不可纵欲过度,养生之道也。若不控制,则是膏火将残,消不及生,更去其油。

广成子告黄帝曰:“无摇尔精,乃可长生。“人五脏之精微,心牵于事,欲动于火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肝精不固,目浊无光;肺精不固,皮肉消黄;肾精不固,神气减散;脾精不固,齿发衰白。故疾病随生,死亡靠近。

气,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分。先天气又常写先天炁,以区别,即元气、真气、太乙之气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行,周流不殆,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气,在人,中医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等等,《黄帝内经》、《道德经》、《阴符经》、《庄子》、《列子》、《淮南子》、《抱朴子》、《本草经》、《灵宝毕华》、《先天一炁度人妙经》等道书和医书著作记载甚多。

道生一,一就是元气也,或叫先天气,或叫真气。《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故气是产生和分化天地万物的原始之质。

人一点灵光先天元气轮回而来,寄合肉身,而有灵。存活有形世界而有后天肉身呼吸外清气,内营运卫气、营气、宗气、脏腑经络之气等等各种后天气。

行气中的后天气,为水谷之精、清气、生物能等合和而成,遗精则失,生病则弱,身康健则又复原,长强则可意引,越炼越纯,凡人一般感知不到或不明显。先天气自虚无而来,无形,存于丹田发于肾命门而润养全身,化精而固体,化神而有灵,为人身三宝之一,失则人灭附魂魄而去。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镜》说。气强则壮,精神有基,气化金液而得金丹则长生,一得永得。

气有禀于天地者,有起受于父母者,禀天地之气谓之元气,受父母之气谓之后天气。元气者,气有清浊浓薄,人因之有强弱刚柔。后天气者,人初受形,因父精母血蕴结而成胎,自有温暖之气,至十月气足,然后降生。

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百病不生,气者运于身也。口之吼喘,气病可知。

人若贪睡或生病,则神离于气,气无所主,奔溃四溢,衰弱不健。食凡气重者多胖,肥甚不寿。人借水谷之气以养身。水谷之清气,行于脉中者,为营气,水谷之浊气,行于脉外者,为卫气。营气利关节,卫气充皮肤。

神,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乃先天之神,非思虑之识神。

神者,主宰一身者也,随先天之精而生,孕育于父精母血,是元神、识神、魂、魄、识、意、志等的总称,分藏于五脏,主宰于天心,中医所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综合表现就是,一般凡人不可见,死后方知。

天心,又名方寸、元宫、乾宫、祖土、先天窍、太一虚无窍等,儒家称为虚中,佛宗名叫灵台,《黄庭经》所谓“寸田尺宅可治生”的“寸田尺宅”是也,居日月中,虚处脑中,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元神所居。元神是人之一身主君、天君,真性而已,寄之于天光。

天光不可见,光易动而难定,一灵真性随天光而落元宫,便分魂魄。

神,中医泛指精气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态功能变化。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

使之因事而运者,神也。目之昏蒙,神病可知。目乃神窍。神静则心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身伤。欲全其身,先在安神,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静歇心不诱于外。

三者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可以互化互生,是一气化三清和三合一之态势,紧密难缺一。人身如国,神如君,君良则国治;气如民,民聚则国强;精如财,财蓄则国富。

气能生精摄精,精气生神,神驭精气。人身精全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养生有道。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速死其果。

孙思邈真人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精渐敝,形弱病相萦。存神可以固元气,令病不生。凡尘若终日挠混,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营卫昏乱,众疾相攻矣。神能使耳目手足视听持行,气即随而运之,故宁神即养气保精也。

从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

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脱者死,气脱者死,神脱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丹道修炼次第,就是炼精气神,三合一为金丹,炼己筑基(炼后天精气),炼精化气(得先天气而炼),炼气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从广义上讲,精气神是人类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也是一个人的丰富情感、坚强意志、高尚灵魂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得道者,精气神必超脱不凡,仙气蕴身。

相学上关于“形”(外貌)与“神”有四种论断:

1、形神俱足
简单的说就是五官体态福相。精神矍铄饱满。高官巨贾多有此相。

2、形余神不足
五官体态福相,而精神萎靡。《麻衣神相》:“神不足者,多招牢狱之灾,官亦失位。”这种人虽然有福,但由于精神不济,命运会大打折扣,就像气球大而无气一样

3、神余形不足
精神很饱满,但五官及体态薄销,没有福相。这种人即使聪明智慧,但由于先天福报不足(先天福报体现在五官体态)也很难有大的成就。

4、形神俱不足
精神与五官俱不佳。这类人先天没有福报,精神气色又弱,标准的落魄困窘之相。

一个人虽然通过五官可以得知有福报,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精神不足,他的福报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一败涂地。
 
如何恢复精气神呢?
1、从身体的层面:提升内果,找到适合自己修炼的方法,启动身体的元精、元气回归神性,也就是让身体的这台发电机从无电的状态逐渐通过方法启动能量开始发电,从负瓦转变为正瓦,这叫止内漏,从5瓦提升到10瓦、20瓦、30瓦乃至100瓦,甚至更高;


3、上面的身、心的能量逐渐提高那么必然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智慧的开启、财富的增加、灵性的提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