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到底指的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14 09:40
《阴符经三皇玉诀》黄帝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何也?天真皇人曰:天以一炁而长养万物,天地炁散,万物盗之;万物炁散,人以盗之。人知盗万物之真炁养形,更知升降顺天时、接天炁、夺之造化,长生不死,乃人盗万物之天炁,故成道也。中医有云:“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肾水“上通髓海,下贯尾闾”。现在的腰肌劳损其实就是肾亏,肾脏自顾不暇,再无力养骨。也就是说肾是养脑、养骨的。如同一棵树的树根,枝繁叶茂是树根有生机,反之则枯萎,人的情绪、意志、耐力都和肾水有关,人的一生成败、寿夭、运气、智慧,财富都和肾精之气息息相关。临终精气神耗尽,神志不清楚,或者未老先衰,都会给生命本身带来下沉,可见精气神的重要性,气血足则神足!
精气神简介
精气神,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有,先天也。后天精(主要指阴精)、后天气、识神,既生出胎之后而用,后天也。《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里指的是先天之品。精气神三者构成人和动物的生命现象,构成一个活的个体,包括先后天精气神。
常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书法家经常写“精气神”,这是文化体现,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道家丹道的精、气、神概念起于远古一气化三清,三合一是金丹也,可以互化,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也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用了"精神"的术语。这里"精神"指的是成道者的"心"表现,也是阳神。《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精
精有元精、后天精。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阴精,滋于身,散于四大。耳乃精窍,故耳之闭塞,精病可知。运之健或疲者,精表现也。
精,现代医学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微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人身系统内运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如饮食水谷肉类入胃,由脾磨化成液,生血以充精。故必借谷肉之气以培后天之精,人乃得生也。
后天之精,以至阴之微,本于各脏之生化,藏之于肾,非独出于肾。凡男女同房之事,欲火起,煽动精室,虽不泄而精渐离位,若将出而抑忍之,则精摇而松,化后天阴精,滞内化脓血成废,久之成毒必病变,后患无穷。
中年以后,生化渐弱,不可纵欲过度,养生之道也。若不控制,则是膏火将残,消不及生,更去其油。
广成子告黄帝曰:“无摇尔精,乃可长生。“人五脏之精微,心牵于事,欲动于火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肝精不固,目浊无光;肺精不固,皮肉消黄;肾精不固,神气减散;脾精不固,齿发衰白。故疾病随生,死亡靠近。
气
气,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分。先天气又常写先天炁,以区别,即元气、真气、太乙之气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行,周流不殆,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气,在人,中医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等等,《黄帝内经》、《道德经》、《阴符经》、《庄子》、《列子》、《淮南子》、《抱朴子》、《本草经》、《灵宝毕华》、《先天一炁度人妙经》等道书和医书著作记载甚多。
道生一,一就是元气也,或叫先天气,或叫真气。《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故气是产生和分化天地万物的原始之质。
人一点灵光先天元气轮回而来,寄合肉身,而有灵。存活有形世界而有后天肉身呼吸外清气,内营运卫气、营气、宗气、脏腑经络之气等等各种后天气。
行气中的后天气,为水谷之精、清气、生物能等合和而成,遗精则失,生病则弱,身康健则又复原,长强则可意引,越炼越纯,凡人一般感知不到或不明显。先天气自虚无而来,无形,存于丹田发于肾命门而润养全身,化精而固体,化神而有灵,为人身三宝之一,失则人灭附魂魄而去。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镜》说。气强则壮,精神有基,气化金液而得金丹则长生,一得永得。
气有禀于天地者,有起受于父母者,禀天地之气谓之元气,受父母之气谓之后天气。元气者,气有清浊浓薄,人因之有强弱刚柔。后天气者,人初受形,因父精母血蕴结而成胎,自有温暖之气,至十月气足,然后降生。
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百病不生,气者运于身也。口之吼喘,气病可知。
人若贪睡或生病,则神离于气,气无所主,奔溃四溢,衰弱不健。食凡气重者多胖,肥甚不寿。人借水谷之气以养身。水谷之清气,行于脉中者,为营气,水谷之浊气,行于脉外者,为卫气。营气利关节,卫气充皮肤。
神
神,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乃先天之神,非思虑之识神。
神者,主宰一身者也,随先天之精而生,孕育于父精母血,是元神、识神、魂、魄、识、意、志等的总称,分藏于五脏,主宰于天心,中医所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综合表现就是,一般凡人不可见,死后方知。
天心,又名方寸、元宫、乾宫、祖土、先天窍、太一虚无窍等,儒家称为虚中,佛宗名叫灵台,《黄庭经》所谓“寸田尺宅可治生”的“寸田尺宅”是也,居日月中,虚处脑中,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元神所居。元神是人之一身主君、天君,真性而已,寄之于天光。
天光不可见,光易动而难定,一灵真性随天光而落元宫,便分魂魄。
神,中医泛指精气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态功能变化。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
使之因事而运者,神也。目之昏蒙,神病可知。目乃神窍。神静则心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身伤。欲全其身,先在安神,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静歇心不诱于外。
三者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可以互化互生,是一气化三清和三合一之态势,紧密难缺一。人身如国,神如君,君良则国治;气如民,民聚则国强;精如财,财蓄则国富。
气能生精摄精,精气生神,神驭精气。人身精全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养生有道。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速死其果。
孙思邈真人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精渐敝,形弱病相萦。存神可以固元气,令病不生。凡尘若终日挠混,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营卫昏乱,众疾相攻矣。神能使耳目手足视听持行,气即随而运之,故宁神即养气保精也。
从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
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脱者死,气脱者死,神脱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丹道修炼次第,就是炼精气神,三合一为金丹,炼己筑基(炼后天精气),炼精化气(得先天气而炼),炼气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从广义上讲,精气神是人类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也是一个人的丰富情感、坚强意志、高尚灵魂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得道者,精气神必超脱不凡,仙气蕴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