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声音进行实证(下)
发布于 2021-09-14 10:42
我们平常说狭义观音法门的时候,是指观音菩萨观海潮音,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但在咱们这里讲的观音法门,是一个广义的,通过声音进行实证,所以观音法门是通过声音去实证。
比如说观音菩萨坐那个山洞里面听海潮音的时候,这个山洞里面其实有很多声音的,不仅仅有海潮音,还有蚂蚁打架的声音、蟋蟀的叫声、蚊虫的嘤嘤叫的声音,还有其他小动物的声音,但是为什么就单独听到海潮音?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很快将会发现周围的这种声音,哪种声音对他的影响最大,也就是对他内在的状态的影响最大。比如说他住于静的时候,哪种声音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一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打瞌睡的经验,你在打瞌睡的时候体验的最清。在打瞌睡的时候,周围声音多得不得了,你会很快就发现,某种声音对你的干扰最大,因为这时候你使用的是普遍性功能,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观察对象。
发现这个观察对象之后,由于这个观察对象对你的影响最大,所以你能够快速的对它形成专注。比如说观音菩萨对海潮音快速的形成专注,但是由于这时候他用的是潜意识功能,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这时候的专注它属于潜意识专注。当然刚开始的潜意识专注它是一种低级的、比较幼稚的潜意识专注,那么这时候他通过对声音的观察,借助这个声音,声音这时候是一个工具,借助这个工具它形成了专注。也就是说他对这个声音的观察慢慢慢慢的培养起专注力,高度专注的专注力,这就形成了潜意识专注,就证入了思维本体状态,然后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很快就回归如来藏,这就是整个的实证过程。
当然这时候,对声音的体验,是侧重于声音的生灭变化过程、整体的过程,而绝不会故意去选择那个声音熄灭的那个状态、消亡的那个状态。如果他侧重于消亡,侧重于声音的“无”,那就麻烦了,那就证入了一个一般的禅定状态。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整个实证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如果操作要点掌握不好,你将无法准确的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准确无误地回归如来藏。
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保持住于内在的状态,不侧重于外界的境界,即使最后发展到你能够专注的体验到外界的声音生灭的变化过程的时候,仍然是住于思维本体的,仅仅了解它的生灭,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生灭变化,仅此而已,而绝不去体验这个声音是什么。也就是说最终证到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只知道这个海潮音,有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在变化的,至于它是什么声音不知道,并不知道这时候是海潮音。如果你要思考它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海潮音,那你就脱离了思维本体,那就无法再住于思维本体。所以我们最终就住于这个生灭的现象,当这个生灭的现象在外因作用下被破除的时候,也就是“生灭灭已”,也就是这个生灭的现象消灭了,我们一定要看经典上这句话是最关键的,“生灭灭已”,也就是我们在观海潮音的时候,我们住于生灭的这个特征,有生有灭这个生灭现象,并不侧重于生也不侧重于灭,这就是最关键的。
接下来我们看证入思维衍状态的高级状态,也就是禅定。声音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物质的某一个特定的连续运动的过程。当我们唯一的安住于对声音的体验时候,也就是这时候我们不再思考别的事情了,你唯一的专注的安住于对声音的体验,这时候声音这个观察对象变成了你的思维内容。我们说我们当前的这种思维是一个相续性思维,当这个声音变成你的思维内容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你侧重于声音的消灭(也就是声音的消亡)。刚才咱们看住于思维本体,观音菩萨在观海潮音的时候,并不侧重于消灭,而仅仅了解它的整体的生灭现象,那么在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你侧重于消亡。也就是你觉得这个声音干扰你了,你不想让它干扰你,你想体验它的消亡的过程,这就麻烦了,体验它的消亡将住于思维内容,为什么?因为它的消亡代表了一点就是,相续性思维被斩断了,相续性思维一旦被斩断,你将住于高级的禅定,证入禅定中,所以这里就是仅仅差了一点点,有所侧重。
证入禅定的这种方法,通过声音证入禅定,它的操作要点和难点在哪里?在实证中这种操作要点和难点,首先要使潜意识连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必须使潜意识连续发展。像那个小学生一样,通过这个声音去实证的话,那他必须保持潜意识连续发展。要么你住于静,要么你住于打瞌睡,打瞌睡和静非常的稳定。稳定之后,你再悄悄的转而去体验外界的声音,通过体验这个声音并侧重于体验声音的生灭,消亡的状态。声音的“无”,侧重于它的“无”也就是由内逐渐转向外,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先保持内在的这种稳定性,整个观音法门都是这样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谈不上去实证了。
由内逐渐转向外,把侧重点放在外,刚才那个住于思维本体并不是侧重点放在外的,他还是注意内在的这种状态的。仅仅通过借助外在的境界,完成了一个专注,而这种专注最终实现是专注的住于思维本体,而不是专注的住于思维内容。而在这里就不一样,它是专注的住于思维内容,住于观察对象,住于观察对象的哪个特征?住于观察对象的“无”这个特征,也就是声音的消亡这个特征,他安住于声音的消亡,自然就斩断了思维的相续性,然后就证入了禅定中。这就是通过声音的断裂,斩断相续性思维从而证入禅定状态,因为禅定状态是斩断相续性思维的,是斩断念头的相续性的。
我们看这个实证的流程,实证流程咱们刚才其实已经谈了,第一步先保证潜意识的连续发展,你必须让这个静很稳定,让你的打瞌睡状态很稳定,这时候你再去观察外界的境界,然后再逐步的转向对声音的专注并侧重于声音的消亡,一定要有所侧重,这样你就住于禅定状态了,进入禅定中了。
我们看第三,证入过渡状态,过渡状态就是欲界定。在这里,由于我们是体验声音的其他特征,我们连静也讨论了,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原理就是观察和体验声音给我们带来的觉受,也就是你想证入欲界定,证入过渡状态你就必须体验觉受。这个体验觉受往往包括两方面,一是美感,二是声强,美感就得到了静,当然这个静不属欲界定的,是清明的静。静分为很多层次的,高级的静它是接近欲界定的。因为在高级的静中,基本接近于开天目,他能见到非常美好的境界,只是不见光而已。因为光是和专注相应的,真正的欲界定是一种专注的静,它是带有专注的静,而不是单纯的静。如果侧重于这种声音的强度,声音很强很亮,越来越强,这时候将进入过渡状态。你将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蚂蚁在打架,这些声音听得很清,呼吸的声音,气流从气管里面通过时的摩擦音,非常非常强的这种摩擦音,你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你侧重于声强,侧重于声音强度的这个特征了,你将证入欲界定。
证入欲界定和前面那个静,他们仅仅只是程度的不同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一切禅定都必须首先经历静这个阶段,你不可能在跟别人打架的过程中证入禅定的,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那么证入欲界定的其他低级状态,也就是声音是一种载体,这时候你体验这个载体。比如说小学生刚开始体验老师的讲课声音,逐渐逐渐他不打瞌睡了,他开始听老师讲话声音了,老师在讲什么,他就听这个载体、声音带给他的信息,这时候他将进入我们平时的状态。一般人体验声音的那些悲伤的情绪啊,或者声音带给你其他暗示啊等等,你将进入走神状态。总之来说你如果是体验声音的载体,把声音当作一种载体去体验的话,那么你将证入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或更低的状态。
二、念佛法门
接下来我们看“念佛法门”,念佛是借助体内的音声系统进行实证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认识体内的音声系统,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潜意识深处都有一个音声系统,也就是我们在心中不停的说,不停的说,虽然你嘴上不说,你一个人经常坐在那里,但你心中是在不停的说话的,这是体内有一个音声系统。这个音声系统,由于我们在平时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它是处于一种潜意识的散乱状态,也就是潜意识散乱的音声系统。
所谓的念佛,就是把潜意识散乱的音声系统,把它改造过来,把它改造成一种念佛的声音,不再去想别的事情,不再是杂乱,不再是散乱。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到,第一步我们的实证必须先用嘴巴去念,嘴巴念之后,让它形成心中念,也就第一是口念。形成心中念之后,虽然你不再念了,你主观上不再去念了,刚才你是主观上去念的,你主动去培养这个过程的,培养潜意识的,如果有意识经过训练,形成习惯之后会形成潜意识的。念佛形成习惯之后,你会在心中不停的念,虽然你不专门的去念,但是你觉得心中还在念,因为听到心中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念,那么这就是潜意识的音声系统已经形成了。潜意识的念佛的音声系统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这个潜意识本来是散乱的,心中不停地说,说乱七八糟的,潜意识的散乱,这时候就完全的变成了潜意识的念佛,不再是去想别的事情了,只有这个念佛的声音。这个念佛的声音不停的泛出来,你总能够好像听到耳边有人在念佛一样,其实是心中在念佛,这是第一个阶段,这就是第一个阶段潜意识念佛系统开始形成。
形成到了第二阶段,就是你不能再念了,这时候你就要听,听这个声音,听这个体内念佛的声音,这就转为“耳根圆通法门”了。观这个声音,你就专注地听就行,由念到听,听是用潜意识的,这样你借助心中的这个念佛的声音,你将逐渐逐渐形成潜意识专注。我们说一心不乱,然后就证入了一个高级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念佛法门一定分为两步去走,第一步就是你有意识的去念,专门的念,慢慢形成和改造心中的潜意识系统。当你能够听到自己心中不停念的时候,不由自主在念的时候,那说明潜意识的音声系统逐渐形成了。它形成之后,你将进入第二步,就是听。你不要再用嘴巴去念,你用嘴巴去念的时候,你就是在使用身体,而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你只要去使用身体去念佛,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什么?理论上要明白它,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到了第二步,必须用听的功夫,用听的工夫你才能够真正的念佛成功,这就是念佛的两个阶段。
我们要对“观音法门”和“念佛法”比较一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二者的特征都是借助声音进行实证的,声音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一个特征,因此我们借助这个特征进行实证,将能证入不同的状态。
“念佛法门”是在进入第二阶段,进入听的状态之后,就变成了“观音法门”,就变成了通过耳根去实证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观音法门”是侧重于外在的声音,他选择的观察对象是外在的。比如观音菩萨选择海潮音,那个小学生选择老师的声音,也就是它侧重于外在的,在外界找了一个声音,在外界找了一个声音作为工具进行实证。而念佛法门,是主动的侧重于内在音声系统,是内在的音声系统的使用,这是二者的不同,他们不同之处仅此而已。
总之来说,由于潜意识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们借助对声音去进行观察,有利于形成潜意识,有利于潜意识专注。潜意识专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欲界定、禅定、如来藏等等。
“潜意识专注”要对这个名词进行了解,它是相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有意识专注”而言的,排除了“有意识专注”,剩下的就是“潜意识专注”,剩下的一切专注都是潜意识专注。所以潜意识的专注包括欲界定的专注、禅定中的专注、如来藏的专注它统统都属于潜意识的专注。也就是借助音声系统,借助声音容易形成潜意识专注,因此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潜意识的运作规律要了解,潜意识是按照暗示去进行运作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原理,另一方面潜意识无法辨别真假正误的,你给它一个错误的暗示,它就按着错误的暗示去运作。
所以我们对于“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一定要了解原理,原理了解之后,潜意识将获得正确的暗示,然后就按着这个正确的暗示自动的进行运作,潜意识的运作规律是自动化的,完全自动的运作的,只要你能够给它一个正确的暗示,它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轻轻松松的成功。如果在原理上你稍稍有所不注意,你搞得不是很清,你在观察过程中有所侧重,比如说侧重于外界声音的那个灭,消灭的过程,甚至无声音的那个状态,这样你将无法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回归如来藏。
所以总之来说,对于“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一定要了解它们的实质是什么?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的使用“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进行实证,我们的实证将有准确的把握性,也能够快速的进行实证,咱们今天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
(清凉月老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