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1+N”政策体系正在制定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发布于 2021-09-14 19:53

国家正在制定“1+N”政策体系,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11日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发表视频讲话时,首次介绍了“1+N”政策体系的制定思路和主要内容。
他说,正在制定的“1+N”政策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十四五”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
积极谋划低碳零碳科技发展战略,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前沿技术攻关,加快智能电网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加快推动能源体制改革和金融财税等制度创新。
解振华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科技及基础能力偏弱,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装机总量约占全球3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约占全球50%,5G技术世界领先,为智能化电气化奠定了有利基础。
他用一组数据介绍了减污、降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2005年相比,全国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下降了48.4%,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9亿吨,既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又很好实现了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我国采取积极气候行动,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就可以带动130多万亿元投资。摄影/章轲
解振华还例举了另一组数据:据测算,我国采取积极气候行动,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就可以带动130多万亿元投资,相当于每年GDP的2%至3%,市场潜力巨大,不但可以降低产品的“碳密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还可以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可达15微克/立方米,大幅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也表示,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再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同,中国既要减污,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又要有效控制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好坚实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协同推动减污降碳,成为我国当前必然选择。
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按照美丽中国建设远景目标,系统谋划路线图和施工图,加快推动相关规划和政策机制出台。他说,国家同时鼓励各层级因地制宜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并打造典型样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行动。
减污降碳如何协同?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年会上认为,未来可从六个维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目标协同,促进大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实施空间协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二氧化碳排放“双高”的区域;实施对象协同,识别重点区域和钢铁、水泥、散煤等行业实现协同治理;实施措施协同,保障减污与降碳任务措施高度一致;实施政策协同,创新协同政策机制,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实施平台协同,建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双达”管理平台。

来源:第一财经,环境生态网

RECOMMENDATION

往期推荐

官方 | “双碳”“1+N”政策体系(2021年3月22日~8月17日)

解振华 | 我国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

解振华 | 将推动大数据智慧应用 数字化低碳发展试点

为方便业内专家进行探讨交流,PKSSE项目组特建立能源大数据与应用群!

(欢迎行业内人士进群探讨,本群旨在进行能源大数据与应用数据相关问题共享,交流,讨论!若有需求,请添加下方PKSSE工作人员微信,由工作人员审核添加入群!

添加工作人员微信时请注明:单位+姓名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汇聚数据海洋  构建数据生态  挖掘数据价值

发现全新知识  创造崭新智慧  提供创新服务

泛能源大数据理念是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谢克昌院士、田亚峻研究员团队在长期从事能源战略研究和能源大数据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而来。泛能源大数据是以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转化以及能源消费的全链条为核心,广泛关联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气候、市场、交易、工程、科技、安全、健康等的多维开放数据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揭示泛能源体系的内在规律。打造超级智慧系统,助力国家能源革命、能源转型、“双碳”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