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赛观众回归,他们那里没有疫情了吗?

发布于 2021-09-15 00:03


这是北京主场的第1499篇原创内容

全文字数:304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新赛季的英超开赛了,揭幕战布伦特福德2比0击败阿森纳,这场比赛爆冷的升班马就是李可的母队,不知道李可现在是否后悔,如果他不离开布伦特福德,他应该就是这只球队的队长。

英超首轮,李可曾效力过的布伦特福德对阵阿森纳
看台上已经坐满了球迷


最近,有好几个球迷在北京主场「ID:bjzhuchang」的球迷群里发问:欧洲联赛看台上那么多球迷,还都不戴口罩,他们那边是新冠病毒已经消失了吗?

显然没有,这不,前两天的南京和扬州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刚消停,福建的莆田和厦门又先后爆出病例,中国的防疫就好像「打地鼠」,一会儿这里出事,一会儿那里出事,好在整体上是平稳的。

那老外为何不怕病毒?其实,并不是不怕,而是有多个原因组成。

从欧洲各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上来看,每日被感染的人数仍旧居高不下,但有一点变化很显著,就是死亡率大幅度的下降。目前,欧洲各国还都有各自的防疫政策,但是都仅限于口头式的「君子协定」,执行不执行完全凭公民的个人意愿。事实上,欧洲的民众已经基本上不会再被防疫政策所限制。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东西方文化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对于新冠疫情来说,西方人一直比较「大大咧咧」,他们中很多人至今都认为这只是一种「严重的流行感冒」。而且,西方人的生死观和东方人不同,东方人普遍认为「人死为大」,而西方人相对来说,对生死看得更开些。在西方人的价值观看来,自由、平等、权利比什么都重要,而东方人则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的三观认知不同,以此为基础,就引申出了第二个问题,当感染人数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大幅下降后,欧洲人对于新冠病毒的焦虑和恐慌也急速下降,本来很多欧洲人就觉得,新冠肺炎只是一种「严重的流行感冒」,现在当死亡率下降以后,更多的人更是确信这一点,对,这就是一种「严重的流感」而已。

要知道,致人死亡的流感在欧美各国,一直都存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其实,中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中国人口众多,其他恶性疾病也不少,比如肿瘤、心脑血管、哮喘等等,而且,流感造成的死亡,跟新冠肺炎确实很像,很多时候并不是「感冒致死」,而是死于其他基础病,因此大家经常容易把流感给忽视了。

欧洲新冠疫情死亡率的降低,要归功于疫苗。实话实说,虽然目前的疫苗对于抗传染方面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但确实能够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重症率。在欧洲人普遍接受疫苗,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病死率和重症率后,欧洲人自然就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甚至可能还不如流感可怕。

前不久,国安预备队的部分球员回国,但仍有部分球员滞留,包括国安新引进的巴西外援席尔瓦也没有归队,其原因都是中国对于入境采取了更严格的检测措施,不仅仅要检测核酸阴性,还要严查抗体,且指标要求很高,高出红线一点点都不行,所以国安部分预备队球员和外援还未能归队。

但是,作为中国球迷,可能会觉得,这里面有个疑问。中国人也接种疫苗,中国的疫苗同样在降低病死率和重症率上很有效。而且中国的新冠疫情病死率和重症率本来也不高,中医药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有非常好的效果。中国最近几次局部疫情,无论感染人数是上百还是几十,病死率和重症率都很低,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防疫仍旧非常严格呢?既然中国有疫苗,还有中医药,能降低病死率和重症率,也能很有效的治疗新冠肺炎,那为什么中国还锱铢必较?

这里其实体现的就是国情的不同了

意甲联赛AC米兰对阵拉齐奥


从新冠肺炎爆发,无论是欧洲的意大利还是中国的武汉或是后来的巴西和印度,其实各国在担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医疗资源够不够用。

武汉新冠肺炎爆发的时候,死亡率和重症率很高,一方面是病毒刚刚出现,医学方面对其没有充分的认识,治疗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直到后来才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也跟当时武汉的医疗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挤兑有关。也就是,病毒扩散的很快,病人太多,医生治不过来,后来医生都被感染。

这就好比是一场战争,敌方越来越多,己方越来越少,甚至还有己方的士兵倒戈的,那这场战争赢不了。

此前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严重的国家也是如此,病毒传来后,病人突然增多,医疗资源不够用,甚至出现了医生被感染的情况。后来很多国家派出医疗队,包括中国也派到欧洲很多国家帮忙,缓解了这种情况。

去年当国内的疫情已趋于稳定的时候
中国就派出了医疗队前往意大利帮忙


这一点,跟当时各省医疗队支援武汉的道理是相同的。只不过,中国的体量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可以做到的。而欧洲国家普遍体量比较小,无法做到中国这样调配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只能依靠外国帮忙。

也就是说,当病死率和重症率下降以后,轻症患者很多都不需要就医,或者只需要简单就医就可以康复,医疗资源足够应用到不多的重症患者身上,疫情变得也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德国,一直是欧洲防疫的优等生。除了德国人天生在服从命令方面强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德国的医疗资源相比于老龄化严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来说要好得多。德国自从出现疫情以来,一直在努力控制的就是病患数量与医疗资源的比例关系,他们不担心感染量的增加,他们只关心就医就诊量的增加何时会超过医疗资源所承受的能力,如果超过了,马上采取强力的防疫措施,如果医疗资源足够用,防疫措施马上减缓。

但是这个比例关系,在中国很难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基数太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且比例不高。

中国有14亿人口,而且东方人普遍集体主义意识比较重,喜欢家庭甚至家族化的居住,一旦出现疫情,往往是聚集性的,病毒扩散的速度要比在欧洲快的多。但医疗资源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起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来说又有差距。

中国的国情就决定了,如果中国出现局部疫情,并不可怕。哪怕这种局部疫情达到最初武汉那样的级别,中国也可以举全国之力,倾全国之兵,迅速调派医疗和物资予以援助,在两三个月内就平定局部疫情。这一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做不到。

但是,中国的国情同样决定了,如果中国的疫情不是局部出现,而是普遍出现的话,那么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庞大国家,医疗资源会在瞬间崩溃。哪怕重症率和病死率在疫苗和中医药的双重保护下已经很低,但再低的病死率和重症率,乘上14亿人口后,都会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中国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承担的。

而且,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如果出现大面积疫情的话,当中国无法自救的时候,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恐怕也很难帮助中国快速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就跟印度和巴西一样。

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虽然我们有成功抗疫的经验,有疫苗和中医药的防护治疗手段,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像欧洲那样,将防疫政策取消。尤其是像体育场看比赛这样的几万人聚集在一起的情况,短时间内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想看到这样的画面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当然,在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下,中超联赛适当的开放看台也可以尝试。比如保持距离,相隔而坐,控制人数,戴口罩,测温,登记信息,不允许客队球迷进入等等措施。但想回到疫情之前那样类似工体每场5万人齐声高喊的场景,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部分图片/Google

- END -



wodejiabeijing
您就可以随时找到我们
还有更多资讯「朋友圈」分享
......
THANK YOU
也能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