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备考】文综:2022年高考历史地理政治备考策略

发布于 2021-09-15 00:37

历史:整体布局 论从史出

沈玉林

2022届高三复习备考呈现出“新旧交汇”的诸多特点:一方面,大多数省份本届高三仍在使用现行教材(2004年审定),另一方面,新课标、新教材理念、核心素养的考查都已经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充分显现。如何在“新旧交汇”的特殊时期保持历史复习应有的一份宁静又能有所突破?

 爱日惜力:整体把握高三的复习节奏

从9月算起,高三复习还有约9个月的时间。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对提高复习效率非常关键。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复习的节奏。必修一、二、三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考虑到现行教材编排的特点,适当结合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实际,建议安排两轮复习:第一轮依托教材的编排体系,对知识进行点对点的解读分析,时间大致安排至明年3月份;第二轮凸显知识的综合和联系,重点突破现有教材的专题限制,帮助学生构建一个通史体系下的知识框架,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应高考的试题特性。两轮复习既达成了知识的完整度,又为巩固和训练留下了时间与空间。而对于“改革史”“战争史”“人物史”三道选择性试题的复习应对,应该按“先定方向”“重抓能力”的路径进行。“先定方向”是指在复习中提早在上述三块内容中确定其中一块作为复习目标。“重抓能力”是考虑到全国卷的这三道试题都是建立在高阶思维和能力基础上的,必须将内容复习与能力提升紧密结合。

其次,要把握好试题训练的节奏。高三复习离不开一定强度的试题训练,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节奏控制,容易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建议以历史学科内部半周一练的小专题和半月一练的大综合相结合,配以学校层面的模拟考试。教师应做到试题有做必批、有练必讲,确保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提升能力,并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教师也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题式的复习引领和落实。

归全反真:围绕时空素养进行重点突破

新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在现行高考试题中,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与考查大多是建立在时空背景下的。但在实际中,学生或根本找不到事物特定的时空定位,或简单停留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死记硬背”,对时空的“误读”和时空素养的缺乏导致学力提升遭遇瓶颈。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整个复习架构中的核心。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段感,学会从特定时段的阶段特征去审视和观察具体的历史事物。其次,要通过构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确立时空定位。如19世纪60至90年代,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是“洋务运动”,但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为此,我对必修一、二、三和“人物史”中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按年代列出表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完整认识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知识关联,同时也勾画出一个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时空形态。

论从史出:理清阐述历史的基本路径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这其中,帮助学生理清路径是关键。

首先是学会“读”材料。多年来高考试题的变化和趋势,突出表现在材料的引入和情境的构建,特别是新材料、新情境成为常态。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材料,一要准确定位材料针对的历史事物(现象),二要区分史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三要找准对事物进行表述的关键词句。表格、漫画、地图等材料中的信息相对更难把握,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有意识的解读。

其次,历史解释还须凸显“历史感”。要把历史事物放到相应的历史阶段和场景中,并运用科学的史观和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如“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施,如果仅仅站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和秦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角度去解释,很难理解这两个制度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放在商周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从经济的内外差别、部落传统和文化差异、政权的内外联系和控制力等时代因素中,才能获得“促进文化认同、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的客观解释。

当然,历史解释还离不开准确的阐述,特别是如今年全国高考卷第42题的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则更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围绕解释对象内部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进行准确阐述。

 

地理:单元重构 专题突破

张晓杰 孟凡旺

为更合理有效地进行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可将高三复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初至次年3月初进行一轮复习,主要进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阶段:3月初至4月底进行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专题复习能力提升。第三阶段:5月初至5月底进行三轮复习,主要进行综合模拟技巧冲刺。第四阶段:6月初至高考前进行考前回扣,主要进行查漏补缺和适应训练。

一轮复习:开展大单元整体学习

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为主线,重在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拓宽高频考点考查内容的视野,形成严密立体的知识网络。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一轮复习的目标,可采用大单元整体学习的思路。

一轮复习中的大单元整体学习,首要的是进行学习单元的重构,教师可打破原有教材顺序,基于学科大概念,依据课标,把高中地理内容划分为12个单元:地球地图、大气与大气运动、水与水体运动、地质作用与地貌、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人口聚落与区域发展、产业与区域发展、交通与区域发展、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每一个单元都以“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迁移提升”为特点创编了单元学程,单元学程从核心价值出发,紧紧围绕学科大概念,通过整体构建、探究迁移、拓展过关三个学习阶段,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学科知识与逻辑、应用与生成、价值与意义,在自主学习、建构生成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养成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轮复习:“大专题+微专题”突破盲点

二轮复习在巩固深化一轮复习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科素养方面的不足,设置微专题,力争突破知识、能力盲点,找准增长点,实现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养成,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效果。

二轮复习采用“大专题+微专题”的复习方法,设置等值线、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貌与土壤、生物与自然带、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城市、区域生态问题、环境保护、开放观点设问、图表判读等12个大专题。在大专题之下,辅以微专题突破,如“地球上的水”部分,设置“水循环与水平衡”“河流特征”“湖泊的形成与变化”等3个重点微专题。在该阶段,教师将高频考点穿插到专题中,如将“地理过程”分别穿插于“地球上的水”“地貌与土壤”“生物与自然带”中,将“原因类”“措施类”问题融入“区域生态问题”部分。

我们在“区域生态问题”大专题下设置了微专题“热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二轮复习学生实际,还设置了自主命题环节,提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结合历年高考真题和各地市模拟题,合作命制符合高考要求的题目,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

三轮复习:模拟高考开展训练

三轮复习通过模拟高考,开展有效训练,指导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围绕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教师要结合一轮二轮大数据,整理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点,找准知识原理方面的问题,选择接近高考实战的模拟题目,围绕区域差异考查地理特征,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考查地理联系,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通过训练、讲评,完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规范表述的能力。

考前回扣:查漏补缺,提高应考能力

考前回扣是查漏补缺的阶段。学生结合自己的一、二、三轮复习成果,总结在前期备考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方面的收获和提升点。通过回扣教材、训练题和穿插一次考前适应性训练,切实提高应考能力。(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昌乐二中)

政治:构建体系 稳步攀升

王玉武 韩守青

高三政治备考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基本概念的深化和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逻辑体系、价值意义体系四大体系的构建;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重在核心主干知识突破,做到广度基础上的深挖;第三阶段是综合复习,重在进行模拟拉练、查漏补缺和提升应试能力。

第一阶段:构建体系

在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结合本班实际,对一轮复习有整体规划,该慢则慢,学会等待,不能着急,把握好复习节奏,不要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压力。

认真研究近5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教师要用好双向细目表、高考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近几年考了什么,如何考的,哪些是常考点,哪些没考过,把这些有侧重地贯穿到一轮复习过程中。

注重一个“细”字。没有过程的细致入微,就没有结果的完美无缺。要引领学生补充完善,知识上要不留死角,通过对整个复习流程和内容的细化,减少失误,及时调研掌握学生复习情况,只有工作做细,才能落到实处。

研究三种课型,让课堂有高度有深度。不管哪种课型,我们都要明确如何高端引领、拓展提升。在一轮复习的探究课中,涉及的问答题常考题型,要引领学生总结题型和答题方法,然后在自主练习中进一步训练,在单元过关中再次考查,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把握规律。试卷讲评课是备考复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型,是通过考试诊断找出学习缺陷与失误,并加以矫正、改进和提高的必要环节。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试卷讲评课要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简单核对答案和每题必讲等低效做法,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

指导学生总结答题思路,归类整理典型题。关于政治必考和常考的一些题型,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就要归类整理,对比研究。学生自己要建立台账本,把自己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点、遗漏点记好,自己找时间加强复习,补充完善。

第二阶段:突破核心

一轮复习是逐个知识点的理解,初步掌握知识结构;二轮复习是系统的知识网络的理解巩固,熟练掌握知识结构,主要涉及三个整合:整合课本知识、整合高考母题、整合时政热点。在系统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

精心设计好二轮复习学案。切忌简单进行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不断变换问题的角度和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

教学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精练、精评。“讲”,“讲什么不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保学生实现“课课有得、课课有想、课课有悟”。“练”,教师自己先把资料上的题做一遍,再结合考点选好题,保证题目质量,避免题海战术。“评”,通过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复习中务必把题型弄透,不能“水过地皮湿”。

第三阶段:真实模拟

三轮复习要突出综合性、适应性、回归性、自主性。教师要做好周密规划和系统安排,计划要细到每一天、每一节课。要精选题目,“量不在多,典型就行,题不在难,有思想就灵”。教师要对外来试题做好分析、取舍,训练过程要真实模拟。要削枝强干,拒绝猎奇,摒弃偏难怪题,训练适度。

加强考前指导和考试过程中的观察并做好记录。每次考前都要从时间分配、基础、答题技巧、心理、规范、饮食、健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应考指导。在考试监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考前准备、答题顺序、答题速度、时间运用、采分意识、书写表述是否规范、答题卡的填涂是否省时,草稿纸的使用是否科学有序,最后15分钟能否有效利用等。

认真阅卷,科学讲评,做到“放权”。每次拉练都要及时批阅,在流水批阅完之后,自己再进行二次批阅,以便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统计与反馈,找准症结,科学准备讲评,归类讲解。一种方式是将同一知识或同一题型归类,另一种方式是将错题归类。注重总结方法、规律,对错题或薄弱环节进行变式训练或跟踪训练。教师要懂得“放权”。“放权”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抓住关键,抓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放权”就是要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积极探索,能聚精会神地总结、梳理、归纳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形成较强的能力。(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原载《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9日第9-11版

END


高考资源库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QQ群:45557625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