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所在的88师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算不算德械精锐?
发布于 2021-09-15 01:18
要说88师,就有两个最显著的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中央军嫡系部队,而且是嫡系中的嫡系,所谓中央军就是直接听命于南京国民政府指挥的部队,其中既有蒋介石黄埔系将领指挥,在黄埔校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有在军阀混战中被收编或投靠中央的地方杂牌部队。
而88师自然是最“苗正根红”的纯正中央系部队。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建立的担负校长蒋介石侍从和安全警卫的卫兵队,可以说就是蒋介石的亲卫部队了。不久即扩编为黄埔军校特务营。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特务营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又将警卫团再扩编为首都警备师。之后,警备师又改称警备司令部。
1930年12月,警备司令部和军校教导第1师合并整编,整编之后改称警卫师,下辖步兵两个旅又两个团,共八个团,还有炮兵一个团及其他配属部队:原军校教导第1师第1、2、3团改编为警卫第1旅;原警备司令部第1、2、5团改编为警卫第2旅;原警备司令部第3、4团改编为警卫师特务第1、2团。
1931年3月,警卫师升格为警卫军,下辖两个两旅四团制的警卫师,分别是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1931年12月,因为九一八事变和两广事变,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警卫军随即被裁撤,警卫第1、第2师分别改编号为第87师和88师。之后,又将87师和88师的补充旅整编为第36师。因此,第36、87、88师这三个由国民政府警卫军演变而来的部队,就形成了中央军嫡系中的警卫军系。在中央军系统中,还有好几个不同的派系,如陈诚的“土木系”、以13军为核心的汤恩伯系、以第1军为核心的胡宗南系等,但警卫军系是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发展而来,一直都是由蒋介石直接掌握,是蒋介石最亲信最倚重的嫡系部队。
88师属于中央军嫡系,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部队
另一个标签就是——德械师。在近几年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里,只要是国民党军,就一定戴着德制M35钢盔。同时,德械师作为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也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德械师只是民间的俗称,官方正式的名称是“二十五年(民国二十五年为1936年)调整师”。
这是根据1930年代德国军事顾问团提出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分批分期整编60个师,到1936年初步完成了两期20个师的整编。但当时这2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因而只得在编制体系方面进行调整,因为这20个师是1936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完成的,所以被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简称“调整师”。
1937年,本来还在继续调整第三批、第四批的20个师,但由于全面抗战爆发,后面20个师的整编计划也就被搁置了,所以抗战时,国民党军队总共就只有20个师完成了“调整师”的整编,而且在这20个师中,德式训练和装备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其中程度最高的是教导总队,第二高的就是第36、87、88师这三个师,教导总队是带有示范性的标杆部队,所以第36、87、88师可以说是真正作战部队中,德式化程度最高的。
早在警卫师时期,德国顾问就开始按照德国操典进行训练,这也是最早接受德式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在调接受德式训练的过程中,德国顾问把德国的军事思想、战术、技术手段等都全部倾囊相授。同时,武器装备方面,步枪是德制毛瑟标准型步枪或者中国仿制毛瑟的中正式,轻机枪是接科的ZB-26,重机枪是仿制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机枪——好像并不是纯正的德械,不过钢盔、子弹袋、水壶、腰带等单兵装具却都是真正的德国制造,尤其是外形独树一帜的M35钢盔,甚至德国军队都还没有装备,就优先提供给了中国。大概这就是后人将调整师称为“德械师”的原因吧。
88师是德式化程度最高的作战部队
“调整师”的编制,每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1个通信连、1个迫击炮连(6门82毫米迫击炮)和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和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每个步兵班12人,分步枪组(7人)和机枪组(5人)。
师直属部队包括炮兵营(12门75毫米山炮)、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骑兵连、特务连、卫生队。88师和87师比一般的调整师要更高的优配,还有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和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此外,还有2个补充团,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装备武装的。这样全师总兵力高达1.4万人。
虽然,从编制和装备上看,88师和德国陆军标准的轻步兵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和当时中国军队的其他师级单位相比,那绝对是相当奢华的“土豪”了,头等精锐是名至实归的。
但与德军的轻步兵师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在炮兵,德军一个步兵师就有一个炮兵团,装备105毫米榴弹炮36门,150毫米榴弹炮12门,无论火炮口径和数量,都是天差地别。缺乏重炮,也是后来88师在淞沪会战前期的进攻作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最基本的战术单位步兵连方面,虽然德军装备的步枪是毛瑟K98K,和调整师的毛瑟标准型差异不大,但在机枪方面差距就不小,德军一个步兵连装备12挺轻机枪和6挺重机枪(MG-34或MG-42,重机枪就是加个三脚架),是调整师的一倍。
日军的师团编制比一般国家的师都要大,以四单位制常设师团为例,通常所辖兵力都在2.5万以上,而且兵种齐全,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是一个多兵种合成的战术兵团,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师团建制内就编有一个野炮联队,装备36门120毫米榴弹炮。另外,每个步兵联队编有一个炮兵中队,装备6门70毫米步兵炮,每个步兵大队编有一个炮兵小队,装备2门70毫米步兵炮。这样全师团36门榴弹炮、48门步兵炮,火炮上的悬殊差距,无疑是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吊打中国军队一个军的重要原因。
日军一个步兵中队(相当于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9具掷弹筒,虽然机枪数量和调整师相差无几,但9具相当于轻型迫击炮的掷弹筒,在火力上完全可以彻底压制住调整师的步兵连。
还必须看到,调整师是当时中国军队最高配置,普通部队步兵师是没有炮兵营的,能有一个4门山炮的炮兵连就算很不错了,每个步兵团会有一个6到8门迫击炮的迫击炮连,一个步兵连能有3挺轻机枪就已经是很高水准了。此外,中国军队的编制不仅小,而且还很少满编,再加上吃空饷的恶习,很多师实际兵力也就五千人左右。
作为当时中国军队头等尖子部队,88师和姊妹部队87师就是军装都和普通部队不同,还在警卫师时期,这支部队的军官就是昵子军服和皮靴,士兵是黄咔叽布军服和胶鞋,而同一时期的其他部队,大都还是土布军服和草鞋!从“八一三”淞沪抗战时87师、88师的老照片来看,他们的军装上衣的肩部有西洋式的肩袢,这也是和其他部队中山装式样的军服明显不同。
综上,从装备上看,特别是火炮的缺陷,87、88师等部队称不上德械师,但肯定是国军精锐部队中的头等精锐了。
88师的军装也和一般部队不同
88师成立后,第一任师长是俞济时(黄埔一期),副师长李延年(黄埔一期),参谋长宣铁吾(黄埔一期)。下辖第262旅、264旅和补充旅。
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军进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88师和姊妹部队87师合编为第五军增援十九路军。这一战,中国军队英勇顽强,屡挫强敌,逼得日军四易主帅,并多次增兵。5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1932年6月,88师被调到鄂豫皖地区,参加对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
1933年1月,88师的师旅级主官进行大调整,原87师259旅旅长孙元良(黄埔一期)升任师长,副师长冯圣法(黄埔一期),参谋长陈素农(黄埔三期)。第262旅旅长彭巩英(黄埔二期),第264旅旅长黄梅兴(黄埔一期)——师旅级主官都是清一色的黄埔生,名副其实的黄埔系部队。
1933年11月,第十九陆军发动“福建事变”,88师又挥师南下,参加对一二八事变中并肩作战的十九路军的镇压。平息“福建事变”后,88师被编入钱大钧任军长的第13军,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1936年10月,88师完成调整师的整编,并获得军旗,随即驻防无锡、苏州,拱卫京畿。
1937年8月,88师和87师奉命开赴上海,准备对上海的日军发起进攻。8月13日,88师262旅523团1营在虹口和闸北交界处的柳营路、同心路、水电路交汇的八字桥,和日本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发生冲突,由此揭开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大幕。
从8月15日起,88师向江湾路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发动猛攻,鏖战数日但始终无法突破日军防线。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分别在吴淞、狮子林、川沙口登陆。88师闸北阵地成为全战线的轴心,师长孙元良只得命令依托苏州河岸,加强工事,构成巷战纵深阵地。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严重威胁在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侧翼,因此中国军队不得不全线后撤。12日,88师向南京撤退。从8月13日到10月31日,88师在闸北与日军血战两月有半,从来没有与其它部队换过防,始终奋战在第一线,阵地始终屹立,被日军称之为“闸北可恨之敌”。但88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尽管多次补充,最后撤到南京时,全师仅存4000余人。
四行仓库门前奔赴战场的88师
而88师262旅524团1营在团附谢晋元指挥下,在全军撤退后依然坚守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光辉业绩更是成为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永载史册。
不过,进入四行仓库的524团1营,早已不是开战前德国顾问一手训练出的精兵了,因为从8月13日开战以来,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原来的524团官兵早已伤亡殆尽。所以进入四行仓库的1营已经在火线上整补过五次,尤其是第三次整补时,524团几乎完全拼光,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所以是把刚刚从湖北开来的湖北省保安第5团成建制地补入524团。
根据当时火线整补的惯例,对补充的部队,士兵是照单全收,军官则是任其去留。但因为88师的中下级军官伤亡也是非常惨重,如1营的3个连长就只剩下1连连长陶杏村,所以对保安5团的营连级军官也基本留用。
因此可以说,524团1营几乎就是湖北省保安第5团1营,只是将保安第5团1营1连连长上官志标调任少校团附,原来524团1营残余的老兵则担任班排长。保安5团是新成立的部队,最新的一批新兵甚至是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才入伍的!这些新兵甚至“连枪都没开过”,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毕竟1营是中央嫡系部队的精锐,装备在当时中国军队中是属于一流水准,而且原先官兵素质也相当高,尽管伤亡殆尽但主要武器基本都在,直到退入四行仓库时,1营仍然有轻机枪27挺,这个数字是抗战前甲种师步兵营装备机枪的满编数字,可见尽管1营遭受到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但重要武器却基本没有丢失。除了机枪,许多照片及回忆都证明四行孤军仍然都配备德式钢盔、防毒面具与干粮袋,这些个人装备也都是老524团1营战友留下的。
1营的重武器还有2挺重机枪和机枪连的2挺高平两用重机枪。另外,本来孙元良还计划配属给1营1个迫击炮排,但所有的历史记录和回忆都没提到守军有迫击炮,所以可以推断迫击炮排并没有参加四行仓库的战斗。
88师撤到南京后,得到了2个团新兵的补充,随即投入南京保卫战,守备雨花台、中华门等城南地区。在雨花台,88师和来犯日军展开殊死血战,战况极为惨烈,88师的朱赤、高致嵩旅长、华品章团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营长殉国,伤亡高达6000余人。但雨花台之战也使得88师元气大伤,战力急剧下降,士气也随之低落。加上之后的撤退迅速演变成毫无秩序的溃败,88师的余部也在撤退中损失殆尽,最终回到后方归建的只有500余人,师长孙元良辗转多日才只身逃到武汉,具体如何逃脱,一直都有好几种说法,过程似乎不太光彩,但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
可以说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了,之后,虽然重建了88师,但和从警卫师发展而来,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堪称中国军队翘楚的那个88师已经没有多大的血缘关系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